文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超过3亿吨,这些移动风险源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往往会伴随爆炸、燃烧、中毒、环境污染等后果。据统计,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占到危险化学品事故总数的30%-40%。目前针对危化品道路运输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交通事故本身带来的安全危害,由事故危化品泄漏导致的次生环境危害的讨论研究较少。现结合生态环境工作,浅谈有关应急处置对策。
一、环境应急中的主要问题
1.部分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缺乏。
运输过程一旦发生危化品泄漏,风险物质往往会沿着道坡、边沟、雨水道等进入周边水体。污染物随水流方向迅速扩散,影响事故点附近敏感保护目标,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风险。如能预先研判调查风险路段下游的可用于截流、疏导、贮存污染物的空间,以及用于水环境应急的基础设施,将实发事件污染物控制在封闭空间或范围内,就能够迅速控制事态。
2.缺乏高效环境应急技术支撑。
道路运输的危化品种类繁多、物化性质复杂,事故次生环境污染后的应急处置技术及措施要求较高。由于事故一线的环境应急处置装备,包括污染拦截、堵漏、吸附、快检装备、物资的不完备或应急时效性问题,极易造成不能有效支撑事故后的环境应对处置。
3.部门联动协作机制有待加强。
危化品道路运输监管及次生事故处置涉及公安、消防、生态环境、应急、卫健等多个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事故发生后,公安、消防等部门一般最早赶到现场,组织交通疏导、应急处置、人员救援等工作。倘若缺乏有效联动协作机制,未及时采取有效的封堵、拦截等处置措施,造成槽罐车内危化品大量泄漏并迅速向下游扩散、迁移,会增加环境应急处置难度。
二、泄露事件的应急防范对策
1.建立危化品道路运输环境风险评估机制,辨识重大环境风险路段。
推进评估本地区危化品道路运输环境风险路段并定级,绘制“危化品道路运输环境风险路段一张图”,形成风险路段“一路一图一策”环境应急处置方案,以指导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响应工作;同时采用“环境敏感受体影响推导法”,来筛选环境风险路段并定级。在重点区域环境高风险路段对应流域,践行“南阳实践”经验,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策略:即在危化品运输道路风险评估基础上,提前探明危化品运输高风险路段下游可用于截流、引流、导流、贮存污染物的场地,以及可用于应急处置的桥梁、闸坝等环境应急基础设施,构成临时缓存空间,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重大转变。
2.优化完善部门协作联动机制,防范化解危化品运输事故次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建立健全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联合预防和应对机制,形成“信息共享、监控通报、联动处置”的工作格局。通过部门间即时信息共享,生态环境部门可形成重点区域危化品道路运输环境风险路段汇总,并共享给交通、应急、消防等部门,推进危化品道路运输车辆运输路线优化及环境风险实时预警。此外,积极形成“联建、联防、联训、联演、联处”机制,强化双方24小时紧急联络人A、B角制度;细化信息通报的时机和内容要求,会商控制污染扩散和应急救援处置措施;强化联防联训制度,梳理危化品应急处置手册,向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延伸加强;进一步优化联合响应机制,确保第一时间调动环境应急物资、装备和专家。
3.增强危化品运输事故环境应对处置能力。
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一般应急顺序为“一气、二水、三土”,以短时间大范围高浓度的污染物影响转化成小范围长期低损害的自然过程,并尽量避免接触,防止向毒性变大方向发展为应急处置原则。阻源顺序为:危化品运输车辆罐体、岸上、支流或短的河段、河床、较大水域。由以上顺序可以得出,事件发生时间越长,阻源难度越大,所以先期应急处置十分重要。可采用的主要削污措施包括拦阻、回收、吸附、烧除、掩埋、削沉、掺混、修复等。应根据风险物质的性质及污染程度来确定,具体采取一种或者多种联合的削污措施。
(来源:南通生态环境,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