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多雨、雷电等极端天气增多,危化品运输风险显著增加。结合危化品特性及夏季气候特点,关键防护措施。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不关)
液态危化车
主要风险点
1.挥发性:高温下易挥发为气体,导致容器内压力升高(如汽油、苯类),可能引发“鼓罐”或爆炸。
2.膨胀性:液态受温度影响体积膨胀(系数约为0.001~0.002/℃),充装过满易致容器破裂。
3.反应活性:部分液体遇水反应(如酰氯类遇水生成腐蚀性气体)、与空气接触氧化(如苯甲醛),或与其他物质混装发生剧烈反应。
4.毒性/腐蚀性:泄漏后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水污染危害人员及环境(如液氯、浓硫酸)。
安全防护
1.液化气体:罐体设双层真空绝热层,配备低温传感器(报警温度>-140℃);装卸时连接气相平衡管,防止负压吸瘪罐体。
2.强腐蚀性液体(硫酸、液碱)罐体内壁喷涂聚四氟乙烯(PTFE)防腐层,阀门选用陶瓷阀芯;卸料口加装防溅挡板,人员需穿戴防化靴+护目镜。
3.剧毒液体(液氰、光气)罐体设独立隔离舱,安装泄漏自动密封装置(如气囊式堵漏系统);运输时配置双驾驶员,禁止夜间通行。
4.低闪点易燃液体(乙醚、丙酮)罐体温度控制<20℃(低于闪点10℃),使用防爆型液位计(本质安全型电路),禁止使用铁制工具敲击罐体。
气态危化车
主要风险点
1.高温天气导致罐体温度升高、压力激增,若冷却系统失效,易引发超压爆炸;暴雨、冰雪路面可能导致车辆失控,撞击罐体。
2.山区、隧道等复杂路段视线受阻,或桥梁、限高杆对罐体顶部造成剐蹭,引发泄漏。
3.与其他车辆碰撞、追尾直接冲击罐体,或因道路施工、坠物砸击导致容器破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破坏罐体结构。
安全防护
1.罐车配备通风槽或散热翅片,促进罐体表面空气流动,加速散热。
2.罐体与车辆发动机、排气管等热源保持安全距离,必要时加装隔热挡板。
3.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罐内LPG温度,并与压力联动报警。温度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喷淋降温系统(向罐体喷水降温,但需注意水质对罐体的腐蚀风险)。
固态危化车
主要风险点
1.夏季露天运输时,车厢内温度过高(如超过 40℃),导致易燃固体(如赛璐珞)软化自燃,或遇湿反应货物包装内水汽凝结引发反应。
2.雨天运输未做好防水措施,遇湿易燃固体(如金属钾)接触水分生成氢气并燃烧;潮湿环境加速腐蚀品包装锈蚀,导致泄漏。
3.山区陡坡、低洼积水路段易引发车辆失控或货物浸泡(如电石遇水生成乙炔),人口密集区泄漏可能造成大规模中毒或火灾。
安全防护
1.温度与湿度控制
高温防护:夏季运输时,避开11:00-15:00高温时段,车厢配备遮阳帘或通风降温设备(如加装风扇),防止易燃固体因环境温度升高达到燃点(如硝化棉临界温度约40℃)。
防潮措施:运输吸湿性或遇湿反应固体(如三氧化硫、金属镁)时,车厢密封并放置干燥剂(如硅胶、生石灰),雨天暂停运输或选择封闭厢式车。
2.路线规划与驾驶规范
避开山区陡坡、低洼积水路段及人口密集区,提前关注天气预警(如暴雨、高温橙色预警),避免在恶劣条件下运输。
限速行驶(一般≤60km/h),避免急加速、急刹车,转弯时减速慢行,减少货物晃动;中途休息时选择空旷通风处,禁止停在火源、高温设备附近(如发电厂、锅炉房)。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