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相关数据,去年,本市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4%、20.6%。与下降两成数据相对应的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将精准施政、智慧赋能应用在高速公路事故防范中,探索出的交通管理“新方子”:“一路三方”工作机制、高速公路研判室、车载移动卡口等。
抓牢重点车辆和路段
筑牢安全防线
高速公路历来是事故防控的“主战场”, 近年来,全国高速公路3人以上死亡事故发生多起,所以高速公路隐患排查治理和突出违法整治一直是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
对重点车辆的管控从以往的“两客一危”延伸到“两客一危一货一面”,紧盯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违法停车、违法倒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易扰乱秩序和超速、疲劳驾驶、客车超员、货车严重超载、长途客车2时至5时违规运行、危化品车辆不按规定时间线路行驶等易肇事肇祸的交通违法,坚决防范交通违法引发严重交通事故。
影响高速公路通行安全的几大要素包括车、道路、时段,还有天气。夜间与恶劣天气期间一直是高速公路事故高发时段,而高速公路各出入口,和有隔离栅、防护网的路段是事故多发路段。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段、不同路段开展针对性勤务部署和区域性集中整治,强化重点路段排查治理。仅去年,就整改团雾多发路段31处,新增了防撞护栏、LED爆闪灯等一大批道路交通设施,实现了104处收费站入口称重设备全覆盖。
建设高速公路指挥室
缩短处置时间
高速交警有一句老话,高速公路发生意外事件一分钟都耽误不起,一分钟就可能堵成长龙,更可能发生更多的次生事故。因此,如何及时发现高速公路上的险情,在最快的时间内处置,这对缓解高速公路拥堵、高速公路事故防控有着重要意义。
浦东、奉贤等9个交警支队去年先后建立了高速公路研判室,将其作为统领高速公路管理、实践“一路三方”机制的重要枢纽。针对高速公路上“110”警情,指挥室调整原有接处警工作模式,依托“上海市公安局接处警系统”,由指挥室先行接警,联系报警当事人,了解事故相关信息,并提供安全提示,在车辆能够移动的情况下,引导当事人做好证据固定后及时撤离现场,将车辆停放到安全的位置,等待民警到场处置,消除次生事故隐患;对车辆无法移动的情况,由指挥室第一时间“点对点”联系道路养护、拯救等部门,到场施救处置。
去年8月的一天晚上,奉浦大桥发生了一起危化品运输车辆自燃事故,指挥室在接警后第一时间通过监控探头确认现场情况,调集巡逻车进行处置,并通知消防、急救等部门,同疏导群众,为施救车辆引路,确保应急车辆最快速度到场控制火势,将危害减少到最低。
有了高速公路指挥室后,110接处警的平均时间比原来缩短了2-3分钟,突发事件的处置速度也明显加快。同时,运用大数据思维,收集每一起事故发生的天气情况、车辆类型、事故形态、事故原因等要素,定期对高速公路事故发生情况开展分析,并转化为研判成果。
根据分析出来的事故高发路段,奉贤交警高速大队在6处安装了太阳能警示牌,另外在10处安装了有声警告系统,都起到了明显效果。
被动管理变主动发现
警企联动互赢
在高速公路事故防控中有两个特别的专业名词,“灰犀牛”和“黑天鹅”。所谓“灰犀牛”,指的是有一定规律性且较为明显但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并已形成顽瘴固疾的可预测风险隐患。“黑天鹅”就是那些小概率但却存在重大风险的隐患,一旦触发极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因此,高速公路“灰犀牛”查找、“黑天鹅”防控刻不容缓,挖掘出这些隐患,将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发现,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事故防控部门认为,主要有四个环节需重点关注:在施工监管环节。高速公路施工往往要占据行车道,加之行车速度快、刹车距离长,一旦提示措施不到位、驾驶人注意力不集中,极易引发撞击施工人员、车辆或者设施的事故。在设施设置环节。高速公路夜间19时至次日7时亡人事故占总量的70%以上,这其中,夜间照明不足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反映出视线诱导设施、反光警示标志、匝道防撞设施等仍存在不完善。在行车秩序环节。高速公路是“三超一疲劳”违法的高发路段,行车秩序不规范极易引发恶性事故。在现场处置环节。高速公路死亡事故绝大部分为追尾事故,这其中,因首次事故后警示措施不足引发的次生事故尤其值得关注。
除了现有的发现隐患的手段,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警企合作、智慧交通方面做了更多尝试。嘉定等区交警与属地公司建立了数据共享合作机制,依托“高速浮动车智能感知平台”,对其公司旗下车辆在行驶时所拍摄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及时掌握道路拥堵情况及违法行为多发高发的路段。通过这个平台,将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从原先“接警—处置”的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发现—采取措施”的主动管理模式开始转变。
来源:第4焦点上海交警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