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危化品物流网!www.hcls.org.cn
石油吃饱,化工受罪!三桶油日赚近10亿,对石油炼化有何影响?
2023-03-31   【打印【关闭】
      周三(3月29日)晚间,中国石油股份和中国海洋石油均披露去年业绩。得益于2022年国际油价处于高位,中国海洋石油的年度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
      中海油称,去年收入为人民币4222.3亿元,同比增长71.56%;股东应占净利1417亿元,同比增长101.51%。
      中国石油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493.8亿元,同比增长62.1%。
      今年国际原油价格震荡幅度可能加大
      2022年,中国石油的油气当量产量16.85亿桶,同比增长3.7%,创历史新高。其中原油产量9.06亿桶,同比增长2.1%;生产可销售天然气4.68万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5.8%。
      2023年,中国石油计划原油产量约为9.13亿桶,可销售天然气产量约为4.89万亿立方英尺,油气当量合计约为17.28亿桶。此外,集团计划原油加工量为12.93亿桶。
      中国石油称,2023年,预计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缓慢增长,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际原油价格震荡幅度可能加大。随着宏观经济稳增长效果不断显现,中国经济增速将总体回升;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复苏,竞争依然激烈。
      炼油化工“大升级”
      除了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大丰收”,中国石油炼化业务的“大升级”,也硕果颇丰,为其可持续发展增强了韧性。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国,炼油化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炼油化工行业,也逐步从规模化发展迈向高端化发展阶段,以满足现代工业对环保和效率的需求。在这一趋势下,中国石油加速了对炼化业务转型升级的推进。
      在2023年2月,中国石油的世界级炼化项目——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迎来正式投产。该项目每年可加工原油2000万吨,不仅能生产清洁汽油、煤油,还能够产出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产品。
      与同等规模的炼油企业相比,该一体化项目不仅能产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还能够大幅降低生产能耗。作为国内最领先的一体化炼化项目之一,这一项目投产也标志着国内炼化行业新篇章的开启。
      总投资约305亿元的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钦州),也于2022年启动,推动广西石化从“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型”转型。投产后,该项目可生产大量有差异化的高附加值化工材料。
      另外,新材料作为石油化工领域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中国石油也加速了相关布局。据了解,中国石油2022年的新材料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达到56.3%;除了加大新材料产能,中国石油还在2022年成立了日本新材料研究院,成为继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之后的又一个新材料科研高地。
      产业价值链层面
      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中,上游的原油价格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原油产业链一般包括:原油开采—炼油—化学工业—纺织、机械行业。原油价格随着产业链逐渐传导,同时从上游到下游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价格传导作用逐渐减弱。
      全球原油市场是一个供给高度集中的市场。OPEC、美国、俄罗斯几乎决定了全球原油的供给价格。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减弱,炼油行业一般集中于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垄断定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油价向下传导,表现为原油与油气开采行业和燃料动力等价格走势较为一致。
      产业链中下游相对分散,竞争激烈,议价能力较弱。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中下游包括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机械行业等,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表现为原油价格的变化只部分转化为化学工业价格,更为下游的机械工业等更多的受投资端和消费的影响,石油价格传导力度有限。
      因此,从产业链传导来看,随着产业链下移行业集中度降低,价格传导作用减弱,行业影响减弱。
      有报告显示,考察各板块在油价上涨与下跌阶段的表现可以发现,消费者服务、金融、工业等与油价有因果关系的行业在三次石油危机期间波动较大;能源、油气、基础材料多数情况较为受益;金融行业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敏感性;电信、科技相对稳健;市场政策等因素同样影响板块表现差异。
      总的来说,‍高油价期间各板块表现不尽相同,但也呈现出一些共性:
      1)各个板块与油价的相关程度是各板块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2)金融行业在石油危机期间相对于其他板块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敏感性;
      3)市场政策等因素是不同板块在历次石油危机中表现出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高油价对产业格局的影响
      高油价主要对产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
      1、产业结构:高油价一定程度上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日本为例,70年代高油价促使其经济实现从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
      50年代起,日本依托重工业等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GDP以年均10%左右高速增长。70年代石油危机带来原油价格显著上行,使得钢铁、化工等燃料成本占比较大的重化工业部门,成本抬升,竞争力下降,工业生产出现不同程度收缩,石油和煤制品工业生产指数由1979年的99.8,持续回落至1987年的73.7。
      面对油价的高涨,日本一方面加强传统行业技术支持和研发创新,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
      1970-1985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顺利实现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日本彩色电视机从1965年开始出口,至1985年出口额达到0.6万亿日元;日本的家用录像机出口额1985年超过了1.6万亿日元。对钢铁原油的需求减少,对硅的需求与日俱增。
      2、产业链:
      1)石化产业链而言,一方面高油价对石化行业不同环节利润带来扰动,另一方面带来替代工艺的发展机会。
      石化行业是从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为起点,经过一系列原料加工合成,最后得到各种化工产品或制品从而进入其他行业的生产或消费的漫长产业链。因此原油价格上涨在产业链中的传导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总体来说,原油及其衍生品等原料投入占比较大的产品(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品)以及替代作用较强的产品(如PVC、甲醇、氮肥等煤炭工艺生产对石油、天然气路线的替代)等价格会涨幅较大。
      从产业链上来看,产业链上游企业一般较少并且规模较大,产品价格随着油价上涨而上涨。2000年以来随着油价的上涨,石油开采行业的盈利呈上升趋势。产业链下游行业由于企业较多,市场竞争激烈,无法将成本转嫁给用户,就会导致盈利空间被压缩,负面冲击较大。
      2)汽车产业链而言,总量上,油价的高企会从整体上抑制汽车的需求。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全球汽车销量均有较大幅度下滑。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世界汽车产量由3992万辆下降到3300万辆,降幅17.3%;
      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随着油价上涨世界汽车产量由4230万辆降低到3852万辆,降幅8.9%;
      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1990年下半年世界汽车产量由4970万辆降低到4698万辆,降幅达 5.47%。
      结构上来看,高油价带来70年代日本小型车的风靡。
      数据显示,1970年本田在美国的销售量仅1300辆,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本田汽车在美销售量跃升到近10万辆。
      趋势上来看,高油价为新能源车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日本、美国、欧洲、中国等相继开始在新能源车领域积极布局。
      日本是最早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推进节能汽车前沿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近几年我国开始在新能源车方面积极布局。
      3、能源结构:几次高油价使得原油在全球能源消费生产中占比逐渐降低,天然气、煤炭、核能等占比逐渐提升。
      整体来看,1970年之前,石油的生产和供应都快速上行,石油也是第一大消费能源;1970 年之后,随着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原油的生产大幅下滑,消费有所波动;取而代之的是煤、天然气、新能源等加速上行。
      根据BP统计,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约占50%;经过几次石油危机,油价的上涨,能源结构中,石油的占比逐渐减少,到2020年石油占比降至31.2%。
      以美、日为代表,高油价的冲击使其纷纷实行新的能源政策,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使得煤炭、核能以及新能源在其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有所提升。
      文章来源: 马哥能源频道,金融界,流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