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心态,本来生活先是改变产品的诉求点,不再碎碎念地讲述75岁老人如何再创业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讲一遍就足够),而是强调 “24:1的黄金甜酸比”和“中国人欣赏的甜” 的纯口感诉求。以2013定制版“褚橙”的策划为例。本来生活在选择品牌代言时,采用了与八零后网络达人合作的方式,而且形式非常新鲜。他们不要求这些达人生硬地为品牌背书,而是巧妙地将“褚橙”的外包装箱变成一个传播媒介,然后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个性或价值观,如韩寒的“复杂的世界,一个就够了”,如雕爷的“即便你很有钱,我还是觉得你很帅”,如《后宫甄嬛传》作者流潋紫的“微橙给小主请安”等等。
这是一个近乎天才般的广告设想,也是一次皆大欢喜的多赢合作。对消费者而言,可以各取所爱,得到定制版的个性化包装服务;对本来生活来讲,仅以多支付一点印刷成本的代价,不但换来更多的品牌关注度和曝光率,而且也省了不少代言费和公关费;而对这些年轻的意见领袖来讲,不但张扬了文化个性,而且收获了更多的粉丝和关注。
本来生活这群疯狂的传媒人于是再造一个电商营销奇迹。2013年“褚橙”共完成了2000吨的销量,是2012年销量的十倍。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短短一个月内,本来生活差不多能实现了4000-6000万的收入,若按生鲜电商平均40%的毛利率计算,也有1600-2400万的利润收入。如果再考虑到本来生活在营销和公关方面的微成本,可能现实的利润还要乐观。也就是说,单单一款爆款的“褚橙”,就可以支撑本来生活舒服地活下去。
如果纯粹从农产品营销的角度看,“褚橙”的表现可谓完美,已上升到营销的大美之境,即价值观营销的层面。用感人的故事、伟大的精神和个性的态度,为农产品的品牌背书,让农产品增值,不但是商业情怀的最美丽体现,也是商业赋予这个时代最柔美的光环,当然也是一个最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褚橙”的成功不但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不具备任何可复制性。“褚橙”依附了太过鲜明的褚时健个人烙印,残忍点讲,褚时健在,“褚橙”的品牌故事就能继续讲下去,而若褚时健不在时,“褚橙”的品牌故事又该如何讲下去呢?而大部分媒体对“褚橙”的误读,就是太过放大了褚时健的个人故事,而严重忽略了农业的本质问题,即农产品的品质管理。正如八十多岁高龄的褚时健担心的那样,以他孙女、孙女婿为代表的接班人,或许搞市场还行,但对果园种植管理则一窍不通,而且也不感兴趣。而“褚橙”背后最值得我们关注、研究和总结的恰是褚时健在果园标准化管理方面的专业经验。
本来生活在宣传“褚橙”时有一句很煽情的话——老人在用生命种橙子。那么如果有一天,当褚老不能用生命种植,那些后继者又不懂如何有效地施肥、剪枝、浇水,从而很好地控制“24:1的黄金甜酸比”时,那么同样一片土地产出的橙子,恐怕也不能称之为“褚橙”了。从这个角度讲,本来生活的“褚橙”计划或营销狂欢,恐怕就没有他们想象得可以“年复一年”的乐观了。
而本来生活的其他两大明星产品“柳桃”、“潘苹果”,只所以无法复制“褚橙”的成功,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品牌逻辑讲不通。“褚橙”最大的成功因素是真的好吃,有基于褚时健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种植管理为品质保障。而“柳桃”和“潘苹果”充其量只是被名人代言,谁也无法相信,某个品类或某个区域的水果,仅仅冠上两位名人的姓名,就会被“加持”什么神奇的力量而变得好吃。当然,本来生活找有农业情缘的名人为某些农产品质量背书,动机是好的,但思路和方法真是不对。
也许,本来生活应该淡定一些,勇敢一点,大胆抛弃名人光环效应的操作偏好和路径依赖,去寻找更接地气的产品代言人(譬如培植新农人,由他们为自己亲手种植的农产品代言),同时也应该采用更科学的手段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并以更友好、更令人信服的方式说服消费者。毕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是不能靠形象代言人拍胸脯来保障的。
在冷链物流方面,顺丰优选和本来生活的领头人有着完全不一样认知和战略布局。对于靠快递起家的王卫而言,坚信高品质的用户体验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的物流配送服务上。而专业化的体现,除了严格的管理之外,又必须依靠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庞大的网络支撑。这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旦确立,便可变成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并顺势筑起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因此王卫在这两方面,一直都是不吝重金地持续投入。譬如在信息系统方面,就先后投入数亿元,与IBM、ORACLE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数共同研发和建立了35个具备行业领先水平的信息系统,不但极大提升了物流作业的分拣效率和协同管理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对快件流转的全程信息监控、跟踪及资源调度。可以毫夸不夸张地讲,顺丰的高效运营和品质保障,都与这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密切相关。
再譬如在仓储建设方面,顺丰也一直投入重金进行大肆扩张。早在2012年7月,当顺丰正式推出新增的“仓储配送”服务时,就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厦门等26个城市建有仓储中心,可为客户提供仓储、分拣、配送一站式的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而仓储的类型包括普通仓、防静电仓、恒温仓、冷藏仓、冷冻仓等。不难发现,顺丰的仓储服务,主要是偏重食品类的(冷链)物流配套。2013年,顺丰又依托顺丰优选这一自有电商平台,不断开设新仓,并分七次进行规模扩张,最终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一张初步覆盖全国范围的仓储配送网络,并在10个以上城市建立了冷链配送体系。按照王卫的投资逻辑和战略布局,在可预见的未来,顺丰必然会抓住当下国内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市场混乱的有利时机,在这一领域持续重点发力,大胆布局,以顺丰航空现有的物流节点为基础,快速编织一张不断向全国,甚至全球辐射的冷链物流网络。
在生鲜食品电商领域,顺丰在冷链物流方面的重金投入,给人最具想象空间的,便是构筑一张覆盖全国范围的各地特色农产品直采网络和仓储服务。顺丰航空的“快”,顺丰冷链物流的“冷”,再加上庞大的网络覆盖,顺丰是最有资本,也最有可能改变中国农产品流通现状的企业。而就用户体验而言,持续运营一年多的顺丰优选,正是得益于这一网络资源优势和物流环节的专业保障,使得用户体验绝佳,口碑效应也一贯正向良好。
与靠物流驱动的顺丰优选相比,凭营销发力的本来生活在物流方面就显得太不专业了。由于物流环节的能力短板和管理漏洞,使得本来生活的整体形象和品牌口碑大打折扣,网络上有关其糟糕的物流配送体验,更是吐槽不断。笔者曾在新浪微博上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在春节前两周的时间段里,相关本来生活的配送吐糟就不下50余条,而其中有十几条吐糟竟然都是媒体圈加V的大咖。大概那个时间段也是本来生活的促销推广期,所以按照惯例,给这些意见领袖们派送了许多礼品券。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糟糕的物流配送体验(或下单三四天收不到东西,或送来的东西损坏严重,或配送人员态度恶劣),反而惹得负面口碑不断。更难堪的是,本来生活的网络公关虽说几乎对每一条吐糟都及时做了回复,但遗憾的是只回复不解决,来回几番折腾,终是惹得顾客情绪失控,甚至破口大骂。这些激烈的吐糟,也间接反应出本来生活的物流配送环节存在着信息管理系统混乱、暴力分解严重、员工素质教育缺失、服务链条监管失败等诸多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来生活的物流配送是内包给喻华峰控制的另一家公司“微特派”。你只要在网上简单查询一下,就会发现这家成立近三年的快递公司,口碑一直很糟糕。如果说一家新的快递公司,在成长初期被吐槽还算正常,那么三年后“态度差、配送慢、管理乱”的问题依旧,消费者的批评更是不断升级,那就说明公司的管理真有大问题了。从某种程度讲,无论是针对本来生活,还是针对微特派,这些绝非个例或偶发的持续吐糟事件,已严重暴露了喻华峰在物流方面的战略短视和管理短板。
对于物流的重要性认知,喻华峰应该是没问题的,要不他也不会在本来生活成立一年之前,就先投重资成立了“微特派”。但问题是老喻并没有把“微特派”和“本来生活”放在一块儿考虑,也没有意识到生鲜食品电子商务对物流要求的差异化和挑剔性。野心茂盛的他只是把“微特派”当作另一个投资或创业的方向。于是“微特派”成立之初就在北京、上海、广州、湖北、天津五地同步扩张,并迫不急待地开始外接京东、天猫、亚马逊中国、1号店、唯品会、当当网等其他电商的服务订单。由于定位服务电商的同城快递,所以“微特派”对仓储、信息、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也不多,倒是可以很快开张,形成持续稳定的现金流,甚至还能快速实现赢利。但问题是这样的“微特派”,只是在抢吃电商物流不成熟期的窗口红利,未来并没有太大的市场存在价值和商业空间。可预见两三年内,一旦顺丰、京东、笨岛等专注电商物流的快递大佬完成战略布局,网点的密集度和价格的竞争力都回归到一个成熟的水平时,被负面口碑包裹的“微特派”,命运又将如何?
喻华峰恐怕还没意识到,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的快递物流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升级换代时期。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必须实现“四化”,即仓储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网点规模化和管理网络化,四者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何那些电商物流大佬要投入少至百亿,多则千亿的大资金来改造这个行业。与此相比,老喻以区区1亿元的资金投入,加上以往“人海+苦海”的作战经验,就想来撬动相关市场,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其实,在“微特派”成立之初,就应该考虑为“本来生活”量身打造,专注食品生鲜物流的经验积累和服务创新。顺丰优选就是这么做的,在最初700人的团队中,就有400人是快递员。利用这一高效的试验平台,顺丰优选迅速积累了丰富的生鲜仓储和冷链物流的经验,并在跑通并优化了整个冷链的链条之后,才渐渐并入顺丰的整个物流大网,去孵化和反哺集团的整个冷链物流项目。
而在现实操作中,老喻却反其道而行,过早地把“微特派”和“本来生活”分别独立开来,并迫不急待地做出杀鸡取卵的事来。于是,“微特派”的团队只会拚死拚活地挣快钱,而根本无暇,甚至无心关注物流一端消费者的终极用户体验(钱是服务的电商掏,又不是消费者掏,所以他们不在乎)。而“本来生活”的团队则只能气急败坏地干着急,遇到用户反应问题时,只能诚恳又无力地说,我给你换,或者我给你电话催催。但换了还是不寄,或者催了还是不送,你又能奈何?电商最在乎的用户体验,无论是物流快捷性,还是服务友好度,就这样被短视又愚蠢的商业设计给毁掉了。
对于这样有点过于尖刻的批评,或许老喻会有点委屈,并认为自己的团队在近几年的实战中,已经在商品标准化、生鲜分温仓储方式、冷链物流体系架构、自建安全检测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而且正是基于这些成功经验,才敢于扩张到22个城市,并宣称会将生鲜配送的时效升级到“次日达”的最高标准。那就再残忍地陈述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这群传媒人引以为豪的“经验”,其实只是行业的基本常识而已,而未来两年内生鲜配送的最高标准,恐怕已经进化到京东“15分钟送货上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