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危化品物流网!www.hcls.org.cn
化工园区提质升级催生多极产业带
2021-11-17   【打印【关闭】
      化工产业供给侧改革进入2.0阶程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化工产业园区,至今已走过近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从沿海而兴,到向中西部地区梯级扩展,再到遍布全国,中国用比较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半个多世纪化工园区化探索的历程。当然,这仅限于数量型增长的全面学习,而非质量型发展的全面对标。以2017年11月山东省印发全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化工园区的统一认定和规范管理为标志,中国化工园区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由数量型增长过渡到质量型发展阶段。
      此举也意味着中国化工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从1.0阶程的行业企业整治提升,过渡到2.0阶程,即化工园区的整治规范和提质升级。这个重要转折,从远景来看必将大幅提升中国化工园区化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并将加速催生多极的石化化工产业带,成为引领中国石化强国新跨越最有力的载体和动力。
      化工园区化发展迎重大转折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化工产业园区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上世纪90年代初,化工园区模式被正式引入中国,以试点示范的初衷率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多点落地,由此拉开了中国化工园区化探索发展的时代大幕。这些园区从省级园区起步,经过滚动发展壮大,最终都升级为国家级示范园区,目前无论是产值规模还是发展层次水平,都已跻身中国化工园区的领军阵列,始终挺立于产业变革发展的最前沿。
      到2016年前后,我国化工园区在数量上达到鼎盛,经摸底全国共有各类化工园区和聚集区700余家,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传统化工大省山东和江苏呈每个市甚至每个县都有化工园区分布的盛况。
      2000年以后,全国沿海地区化工园区开始遍地开花,如南京化学工业园区2001年成立,齐鲁化学工业区2002年开始建设,2003年扬州化工产业园启动建设,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2006年成立,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2009年成立,泉港石化工业园区2012年获批成立等。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化工园区化发展也开始起步,且势头迅猛,如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于2001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成立于2003年,武汉化学工业区2008年成立,榆神工业园区成立于2009年等。这些先行先试的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也大都已升级为国家级示范园区,成为区域内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标杆。
      从2016年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钢铁、煤炭行业率先落地,并迅速向化工、建材、有色等基础制造业铺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供给侧改革在第一个层级即企业层面的定向导流和塑形,很快取得了重要的战略性成果。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层级也在逐步提升。2017年11月,鉴于全省化工产业尾大不掉、安全环保形势严峻的现实,已连续25年居全国化工产值第一位的山东省出台了全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山东省域内化工园区的统一认定和规范管理,作为化工产业系统性整治提升的重要环节。这次系统改革不仅要对山东省传统化工企业进行刮骨疗毒式的整治再造,也要对全省多达200个的化工园区和集中区进行整顿、认定和升级,助推传统化工大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转型,从而加速实现山东化工由大向强的跨越。
      山东省化工园区的整治和认定,在新中国化工产业发展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将化工供给侧改革提升到了2.0新阶程。继山东之后,化工园区认定管理迅速在全国推而广之,截止到2021年中,全国各省份已认定合规的化工园区600多个,与鼎盛时相比缩减百余个。其中老牌化工大省山东和江苏力度最大,经过几轮认定清理,山东仅保留化工园区85家,江苏仅保留29家,均缩减近半。通过整治取缔掉低质量的园区,将资源集中配置到优质领先的园区上,同时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重新编订园区发展标准及规范,这跟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却将改革的能级和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化工园区认定清理,江苏省龙头化工园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2018年更名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也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化工园区通过主体业务的重新定位和聚焦,转型升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供给侧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不仅影响着广大企业,也影响着化工园区,进而影响整个化工产业。在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大环境下,化工园区数量可以增亦可以减,没有了必须刚性增长的压力,发展的核心考量转移到园区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提升上来,既要满足新时代“内循环”的需要,也要满足追赶引领世界化工产业发展潮流的需要。说到底,这既是形势所迫,也是面向未来所需。
      园区供给侧改革空间广阔
      我国化工园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也因空间广阔而值得期待。化工园区是产业承上启下的中坚环节,抓好了园区的供给侧改革,大幅提升我国化工园区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也就为各行业企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更有利的氛围环境,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发展平台,为下一步整个化工产业凭藉供给侧改革实现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个客观的现实是,目前国内化工园区不仅在分布上呈极度散乱,在区域发展水平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决定了园区供给侧改革应该是区分层次的,不同的区域其发展目标和发展步调不能一致,因地制宜应成为一个基本的原则。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化工园区一直领跑国内,但与国际上一流的化工园区,比如德国路德维希港、新加坡裕廊园区等,还是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集成度、科技贡献度、单位面积产值等方面,对原创性、引领性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吸纳与孵化能力依然不强,园区的软硬件基础配套也还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基于此,东部沿海地区的领先化工园区应着力瞄准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潮流、填补国内技术和市场空白,真正发挥创新驱动对园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性作用,显著提升园区发展的科技贡献度,以创新跨越继续引领国内园区化发展的新阶程,同时尽快缩小与国际一流园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成为中国化工产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
      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必然对应着重大的制度创新安排。由于东部地区领先化工园区很多都是国家级园区,其重大转型升级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特别的政策支持,尤其是针对尖端人才引进、自主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金融资源获取等瓶颈和堵点环节设计定向的支持政策,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协同创新中心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破解行业共性重大科技瓶颈的有效途径,而园区是承载协同创新中心的优选之地,在这方面需要加快做出创新性的制度安排,集成和整合区域内、园区内创新资源,在自主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上蹚出一条新路子。
      至于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化工园区,目前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有很大的完善提升空间,有企业没关联、有产业没集群、有园区之形而无园区之实,诸如此类的现象还很普遍。向东部地区领先化工园区对标看齐,尽快补齐发展短板,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化工园区发展的首要任务,这方面的空间还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经长期的调研走访后认为,中西部地区化工园区有两项工作当前尤其具有战略意义。第一是“造链”,摈弃面面俱到、大小通吃的思维,因地制宜打造若干条精强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条,形成联系紧密、高度集成的产业集群。不唯“大而全”,但唯“专精特色”,可能更符合这些园区的发展定位。第二是“补台”,鉴于中西部化工园区在公用工程上与东部领先园区的巨大差距,要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补齐“三供一业”、安全环保、物流体系等方面的短板,东部园区成熟的能源岛、职业管家、多层次应急管理体系、环保公司化市场化等经验模式,以及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公铁水联运物流模式,都应该大力借鉴和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显著变化,目前我国包括化工在内的众多制造业的投资高峰已经过去,弱化甚至压制增量的扩张、强化存量的改造提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针。我国化工园区之所以在新世纪头十几年内形成全面开花的盛况,也是得益于那个时期行业投资的持续井喷。而眼下及将来没有了源源不断大规模增量投资的加持,大水漫灌、雨露均沾的效应将不复存在,我国化工园区发展接下来可能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内卷化”,即有限的投资会以选择性滴灌的方式,加速流向优势区域和领先园区,呈现为愈演愈烈的优胜劣汰、强者恒强。从行业全局、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内卷”未尝不是好事,它符合事物的一般生长和发展规律。但具体到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化工园区,其影响和实际感受将是极其悬殊的,务必提早引起业界高度重视。
      园区供给侧改革深化催生产业带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当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多个维度的认识,理解更加全面与透彻。供给侧改革,通俗地讲就是多措并举以提升供给端的质量,包括淘汰低端的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做大做强高端的先进的生产能力。从实践来看,供给侧改革并非强者恒强、两极分化的因,但强者恒强、两极分化却一定是供给侧改革的果。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企业,可能同样适用于园区乃至行业。在存量竞争下,两极分化的势头会愈加明显。
      我们不乏这样的切身感受:新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这些年来增长很快,利润表现也非常靓丽,而门槛比较低的传统制造产业一直不温不火,利润更是不断趋于微利化,两极分化严重。在传统制造产业里,两极分化同样严重,以化肥行业为例,虽然整体属于薄利行业,但灵谷化工、华鲁恒升等领军企业能持续稳定地赚取较高利润,而很多没有技术优势的中小肥企挣扎在亏损线上下,近些年已经出现批量的淘汰出局。化工园区同样如此,一些园区时隔几年去参观会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一些园区变化发展很快,会让人产生一种一日千里的感觉。
      随着化工园区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化工园区化发展还有很大的机遇与空间,但如前所述,其机遇和空间不是均等分配,而是梯度化、差异化呈现的。从演变的远景来看,我国化工园区化深入发展最终可能呈现为产业带,即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尤其是环渤海石化产业带、长三角—杭州湾石化产业带、珠三角—北部湾石化产业带、能源化工“金三角”煤化工产业带这四大产业集群,将进一步强化升级为中国化工产业的中流砥柱。除此之外,中西部地区还将形成若干以特色资源为支持的特色化工产业集群,如云贵川鄂磷化工产业带、川渝天然气化工产业带、青藏盐湖化工产业带、河南和四川钛白粉产业带等,这些特色产业带规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会具有“专精特新”的鲜明特征。四大骨干产业带加若干特色产业带,将组成未来中国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图景。
      当前,在园区化发展上一直领跑的西方发达国家,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产业带已经成型,例如美国墨西哥湾、德国路德维希港、日本的东京湾、韩国蔚山以及沙特的朱拜勒工业城等。以美国为例,其石化业就呈高度集聚的产业带分布,主要分布于墨西哥湾沿岸的南部工业区和五大湖区附近的东北工业区。其中,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聚集了数百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主要分布在休斯顿工业园、阿拉巴马化工园区等数个大型化工园区内,形成明显的跨区域产业带布局,一体化、集约化发展程度非常高,代表着当代工业文明的高度。
      相对而言,我国近3万家规模以上石化化工企业、近六七百个形形色色的各类化工园区,散步在全国各地。且不论集约化程度悬殊下必然呈现的效率效益差距,光是抓安全环保,高质量集聚和低水平分散的环境下也必然有天壤之别。如果我们看不到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悬殊差距,园区化就难以真正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总之,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行实证,国内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日新月异,都推动石化化工产业带加快走向前台。这也成为我国化工园区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方向。
      可以预见,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化工园区的优胜劣汰和分化发展可能将愈演愈烈。非常多的综合要素不突出或者运营不善的化工园区,将逐渐被市场边缘化,最终成为“僵尸园区”甚至消失在万马奔腾的尘埃里。而那些综合优势突出的园区,将持续强化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在政策和市场的多方助力下最终突破园区行政边界的限制,迸发出愈加强大的外溢效应,相邻园区之间不断地协同与融合,最终连点成片,形成跨区域的石化化工产业带——这种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
      尊重市场、顺应市场,让市场自发选择的化工园区强起来,并最终连成产业带,形成产业集群;让市场背离的化工园区退出来,寻求更佳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的成功转型。一进一退之间,中国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蕴和根基才能尽快确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