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特聘专家、管理学博士
今天主题讲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趋势,在这个区域下的整个化工的产业,包括贸易以及物流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我们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探讨全球化工的变局,并在此背景下分析物流产业将如何变化。首先,我们关注整个能源改革,其中150亿吨的产量中,仅有100亿吨用于交通运输、工业和民用领域。因此,相对于总产量而言,化工产品的消费量相对较小。
整个化工是比较被动的产业。我们展望2030年基本上煤油气化石能源整个的总量是没有任何变化,还会有环比的增长,主要是来自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以及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是一个过渡能源,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机会。
包括在欧洲和中国也有很多液化天然气的接收站,以及在中国建得很多管道,所以说对天然气的消费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煤炭的使用量将有所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发电领域可能会被天然气部分取代。
但是在煤作为化工方面,特别是煤化工认为国家在十五个五年规划当中整个的节奏可能会加快,包括我们看到像宝丰能源这些企业,像神华、国家能源集团不管是煤制油、煤制气以及做了煤制乙二醇,在未来有比较多的机会。
从消费角度看,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能源消费占比约为20%,而东北亚则占全球能源消费的约30%,成为推动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中心。化石能源中,煤炭的消费量有所减少,而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则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和风能,未来将迎来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与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密切相关。同时,欧洲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特朗普上台后,计划重返化石能源时代,并声称要将美国的天然气和石油价格减半,这可能对新能源的推广产生较大冲击。
从整体来看基本上交运、工业和商用是最大的消费。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在全球能源生产相关的碳排放中占近三分之一,2023年排放量达到126亿吨。这表明中国在全球碳排放中的比重远超20%,与印度一样,碳排放量巨大。那么100亿吨有50亿吨是来自煤制火力发电,所以说你把这块减掉的话能够降低碳排放,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个钢铁水泥已经在进行去产能,你的产量减少以后你的排放也会减少。
国家能源局集团也做了一些规划,2030年要达峰,后面要减量,达峰有两个特点:
第一,我的总量要发生变化从41-31降30%。
第二,我的结构以新能源和绿色低碳的能源作为取代,把煤炭的量可以减少。然而,距离2050年还有30年,从远期来看,实现这一目标确实可行。但短期内,即到2030年之前,煤炭作为发电原料的增长幅度不会太大,同时也不会出现大幅减少。
化工跟钢铁水泥跟铝不太一样,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总量在增加。
第二,占比在增加。
也就是因为跟化工整个的排放比较低也是有关系的,中国目前正从初级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我们看到在2022年过去十年中国大概增长1.5倍左右(整个销售额),其中在2022年占到全球44%左右,基本上中国是全球的化工中心,整个的消费和生产都往这儿进行集聚。
我们中国这么快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尽管我们的投资占比达到46%,研发占比却仅为34%,这表明我们的投资更多地集中在大连石化、北美化工、轻烃裂解等领域,以推动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然而,与国际化工企业相比,我们的研发投入仍存在差距。例如,中化国际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年均增幅达到30%,五年累计超过35亿元,而我们的研发投入占比和增长速度尚未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说在过去十年我认为依然还是以投资拉动为主。
然而,研发方面已经出现了大幅上涨,预示着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将以研发为主导。研发将更加注重精细化,以及开发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新产品。
从大化工具看,我们看到基本上是以三烯为主: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作为方向代表来看,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预计到2027年,中国烯烃产能将显著增长,占全球产能的比例有望达到30%左右。同时,芳烃苯甲苯、二甲苯的全球市场份额预计将有所下降。
也就是说,中国的产能已经远超美国和中东,特别是在某些产业领域,如烯烃和芳烃的生产上,中国的产量几乎相当于美国和中国的总和。如此庞大的体量,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你必须去吸纳只有往下走,未来精细化是一个趋势,我们看到一些头部的企业,像卫星、宝龙、浙石化、荣盛。
其实,这三家民营企业颇具代表性,它们原本规模较小,但如今已发展壮大。以卫星为例,其主要业务为丙烯酸及SAP的生产,并基于碳资源,向上游发展丙烷脱氢,实现碳三向碳二的转化,同时向下游推进一体化生产。
我们看到宝龙也是这样的,以前做焦化的,以及浙石化以前做PED、做聚酯纤维往下获取乙二醇和PDA,我们发现,这些企业都在向深绿色产业转型,但由于产能投放过多,苯甲苯、二甲苯、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产品的消纳成为难题,只能继续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因此,单纯销售中间产品已不再是可行的选择。未来我们如果去做化工做一些大化工的物流可能会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是我们观察到,这些企业的包装物正变得越来越精细,容量也逐渐减小,因为相对于每个批次而言,他们的产品体量更小,更注重精细化。
中国以前主要进口中间产品,但未来,我们将更多地进口油和天然气,以及乙烷、丙烷、丁烷等原料,用于化工行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在推动精细化发展,就像以前常用的甲醇、乙二醇、苯乙烯等四大化工品一样,整个化工行业的物流曾经非常繁荣。但这些年我们去看的话生产已经像中国转移,我不需要进口这些产品我进口原料就可以,所以像一些做化工的原料的一些运输、贸易,包括船舶,原油,运原油,运LPG,运乙烷这些船舶在这些年投放是很多的。然而,一些化学品船的运输量已经开始萎缩。我们认为,欧洲目前无论是大化工还是精细化工,都面临着原料进口的问题,尤其是从中欧和美国进口的原料,受到高碳排放回收政策的抵制。
往精细化工中国的企业后面我们也会看到越来越在开始在抄袭欧洲以前的路,所以欧洲现在是两头都被挤压,我的原料和我的产品目前来看都会受到中国企业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整个的未来也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在于说,乙烯的过剩,我们知道丙烯会更严重,根据《2025-2030年中国丙烯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丙烯产能过剩将达到30%左右,超过26%,预计过剩量将达到2千万吨。,过剩怎么办?就会卷,就会要去产能,这些企业因此难以进行产业链向下的延伸。
苯甲苯方面也是这样的情况,除了苯产业相对较为健康外,其他产业均开始出现过剩现象,过剩完以后就会往下走,我们看到ABS一千毫升是做精细化,我是需要消耗丙烯到丙烯烃,我还是需要消耗丁二烯,ABS还有苯乙烯三大传统的化工品都过剩怎么办?往下做ABS,但ABS我们看到这几年的过剩2026年会到31%左右,但是到了2030年过剩远远超过31%,未来还将有更多装置投产,因此,拥有丙烯则需向丙烯烃方向发展,拥有乙烯则需向苯乙烯方向转化,丁二烯同样面临过剩问题,如何应对这些过剩?把这些合在一起做ABS,这个过剩就很严重。
包括己二腈以前尼龙66号称是获得技术突破,我们会发现,像神马集团和中国化学这样的公司,一旦技术突破,产能便会迅速过剩。同样,英伟达在上海建厂后,也发现其在中国市场的精力投入已相对有限。,我们看到2027年中国的产能已经过剩了70%,对于大型化工产业,过剩10%至20%较为困难,因为其体量庞大,达到数千万吨级别。例如,乙烯和丙烯的产量均在5000万吨以上,过剩20%将产生显著影响。
但是对于精细化工品,我投放20万吨、40万吨,马上就过剩了,因此,过剩问题十分严重。从上游到下游的逻辑链条中,由于下游同样存在过剩,所以必须继续向下延伸,导致中国开始大量出口精细化工产品和中间产品。,目前来说是国内往东南亚、往印度去走,甚至是往欧洲去走,但是我们在欧洲和美国这边有可能会有关税的影响,这样会造成整个企业的降价,会挤压对于原料的消费。
包括它的上游中间产品,像己二腈也是产品投放会过剩,所以尼龙66和尼龙6不做切片,整个价差从3万块钱1吨变成6000块钱1吨,这样把技术壁垒完全消除了,最后不是拼技术,是拼成本、拼规模。
然后对于DMC,我们知道在锂电池里面做电解液的溶剂,不管是工业级的溶剂,还是电池级的溶剂,过剩都50%以上。即在中国,40%至50%的过剩率已成为常态,几乎任何产品都难以避免这一现象。
我们看到在POE,就是在光伏的胶膜和汽车改进的材料当中,我们知道EVA是火了一把,包括光伏也是火了一把,这个原料是需要α烯烃的,α烯烃的原料是什么呢?是乙烯,所以我有乙烯就做了α烯烃,中国之前没有突破,突破之后做了POE,我们观察到,中国在2024年前尚无POE产能,但预计突破后,至2028至2029年间,中国将拥有约250万吨的产能。全球是多少?我们看到中间那个图,只需要250万吨,就是中国一个国家就能够满足全球所有的需求,这个其实是非常惊人的。
该精细化工产品的过剩率极为严重,高达60%以上。由于中国仅需120万吨,而万华和卫星两家企业各投60万吨,即可满足国内全部需求。除了这两家之外还有100多万吨是一些其他的企业在投的,包括中石化、中海油这些企业在投,包括顶级的公司也会去投,这样整个产能过剩很严重,这是对于已经在建的投产装置的预测。
我们知道化工也是一样的,化工物流、化工贸易及化工制造均遵循7年一周期的规律,与整个化工行业相似。7年周期我们看到整个的2008年、2015年、2022年是高位,以往周期较为健康,产能过剩问题在过去15至20年内相对可控。然而,预计未来几年该周期将延长至9年左右。
往下去看,未来应该是2028、2029年可能是开始往上走,但它不是高位,到2030年、2031年可能是高位,往下我认为到底部是2025、2026年是比较难,特别是2026年是难度特别大的。
因为我们看到大化工的过剩,今天去看已经过剩了,但是精细化工会晚2年,因为你大化工投放以后要往精细化投资是要晚2年时间的,所以精细化工在2026年过剩会很严重,就会倒逼着上游,一层层倒逼,是这么一个规律。
从这里去看的话,整体其实并不是很乐观,2024年并未触及底部,实际上,我认为市场才刚刚开始下行,2025至2026年将面临较大挑战。
这主要来自中国在未来几年受到很大的影响:
首先,谈及美国和欧洲,美国设有关税壁垒,并包含一些技术限制;而欧洲则主要面临技术壁垒,正努力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其转型过程同样充满挑战。
其次,东南亚和南美地区则拥有一定的人口红利和资本优势。
再者,中欧地区的情况也大致相似。
所以中国其实既没有资源,也没有人口红利,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预测,中国人口预计将在2050年下降15%,并在2090年减半。目前中国人口约为14亿,而到2100年可能降至6.2亿左右。所以人口每年都是以千分之一的比例往下走,我们看到以后可能是两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这个其实负担很重的。
我们知道现在出生率也很低,中国现在是1.3,就是夫妻双方生两个小孩才能够把人口变得比较正常,以后你们两个都消亡以后,你两个小孩就可以替代,但是现在是1.3个小孩,也就是你每生一个人口就少一半,这个大概花50年人口就会降低一半。
此外,与东南亚相比,中国同样缺乏人口红利;而南美地区则资源匮乏。因此,中国目前正积极向秘鲁等地寻求资源,并通过巴西获取矿石、锂等资源。然而,中国既缺乏资源又缺乏技术优势,这使得其未来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机会点就在于可能有些制氢的机会,这边也有做氢能的,我认为这个时间点可能会往后推迟,因为现在回归化石能源。从传统的煤制气的成本,我每公斤煤制气的成本仅需10元,而碱性裂解水制氢的成本则需超过3倍,即30元。,所以基本上在2030年以前是看到非常好的机会点。
包括在氨这一块也是需要一个情景,在于我的绿电要降到1毛钱左右,但是目前看降到1毛5应该是极致了,你再往下从1毛5降到1毛钱,降30%、40%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从长远来看,氨的生产成本难以与化石能源竞争。
包括做醇也是一样,当然我们知道像马士基这种公司号称用绿色甲醇作为燃料,但是目前来看它已经改成LNG作为动力,因为液化天然气(LNG)未来将迎来大幅增长,特别是美国,其年出口量预计将增加15%。,包括沙特阿美在沙特以及卡塔尔,都计划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中国也会上很多煤制气的项目,其实整个天然气以后会很便宜。以天然气作为能源替代,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会更有优势,就是我更容易获得,这是比较大的趋势。
像风能和光伏,我们在过去5年认为是新兴行业,但今天去看它是一个传统行业了,因为企业不再比拼技术壁垒,而是转向比拼成本优势,利润微薄,仅以几元之差取胜。,这样很多企业在这一波也很难熬过去。
若缺乏成长性,化工材料如POE、EV、PET及聚氨酯等,尽管均属于精细化工范畴,且原料主要依赖烯烃和芳烃,但这些原料已严重过剩,迫使相关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面对这一挑战,企业需依靠一体化的优势,力求降低成本至最低水平。如果你只是买中间产品的原料,你再拼的话是拼不多的。因此,未来一体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如同万华、中石化等企业,每个公司都将成为园区内的一个基地,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处理,产品体量将逐渐减小,而我认为,在未来,初级产品的物流量将减少,而精细化工产品的物流量则可能增加。
根据《2024至2030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的分析,预计到2030年,中国大化工产品将占据55%的市场份额,而精细化工产品则不到30%。这表明中国化工行业正经历从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的转型,未来在精细化工领域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既然有这个机会,对于精细化工的运输其实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支撑。我们看到这些精细化工的体量和规模,不管是全球和中国来说,中国的成长机会更好,就是我的需求已经靠自主能够逐渐满足我的需求。
那么我对一些中间体以及一些产品的原料运输,我的体量会变大。以精细化运输方式不管是槽车、桶装路方面都会有比较好的机会点。我们也梳理了一下它的成长性,这些产品的成长性在图表右上角显示良好,这将促使企业加大对该领域的投资,进而产生相应的物流需求。
总结下来整个的化工目前看来我们看到上游、中游、下游,基本上往上游获取原料这是三种油干的事情,民营企业做的话会比较难。
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和中下游,尤其在中游领域竞争激烈,企业需比拼技术、规模和现金流的稳健性。
越往下越是要以客户导向为主,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战略。在这里对中游更多是作为一个供应链的战略。比如说他对物流的需求可能会更加越来越显著,物流方面来降低我的成本,这是他的一个长期竞争优势。我们看到这是第一点整个能源和化工的变化,在未来十年是这么一个情况。
对于化工品的物流是怎么样的?在化工品物流领域,大化工的上游开采和运输资源,如出口设施,曾被视为宝贵的资源。然而,随着全球化工品物流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和中东地区的资源已难以获得,这些资源基本上已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占据。
通过化学品船和集装箱船运输集装罐,再配合化学品船SOPTAME和槽车等运输方式,实现各中心点的有效串联。
我认为有两个机会点:
第一个是在基地做一体化的服务,目前,许多园区由于投放较早,物流状况显得混乱,亟需专业企业提供智能化的物流服务,而不仅仅是运输,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策略是绑定重点企业,他们在哪里建厂投资,我们就跟随到哪里,提供定制化的供应链服务。
俄乌战争对全球物流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运费在高位运行。然而,随着战争对全球供应链的持续影响,预计未来几年运费将有所下降。很多的船已经是在一个比较平衡的阶段,没有大幅的增长。整个船的造价依然比较高,跟整个的成本上升是比较密切相关的。
但是他的租金是在往下走,我们会发现物流公司最后你会变成你的折旧会被吃掉,你的折旧会吃掉你的很多一部分利润,你是在高价位的造了船,你投放以后运力过剩,贸易量又在萎缩,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没有货可以运,除非是像红海、俄乌战争会造成你的运力的不够,你不得不做绕航运力会吃紧,正常情况下一旦恢复正常,如果世界变成和平以后整个物流会很难受,整个航线变成智能航线当中是过剩状态,从2024年的高位未来几年会往下走。
一方面是跟整个运力过剩有关系。另一方面跟整个贸易量开始降低也是密切相关的。对于那些设计清晰的包装材料,我们更倾向于推荐集装罐,因为它具有诸多优势。
集装罐既可以海运,装载于集装箱船上,也可以通过陆运方式,如铁路运输,因此,铁路联运成为其显著优势之一。
当然包括中集也在现场,中集做得比较大后面会提到,但是这一块也是一样的,你会发现看起来是个机会,但他的过剩很严重,越小的运输的工具,越小的产品过剩会越快。但凡你发现机会已经不是机会,我们看到全球2030年整个需求量只需要63万台的集装罐箱,但供应量在2023已经在80万台,我的过剩未来6年还没有办法缓解,当然从全球去看,如果从细分领域去看,在某些细分领域还是有机会的。
好比说在中国的一些内陆,在一些铁路以及一些江河湖海地区还是有机会的。
集装罐箱方面的成长性是很好的,但是主要的来源在于中国中集有一半的产能来自中集,在6万台左右。
一些物流的贯通和租赁贯通已经成规模,从整个集装箱的活跃度去看亚洲活跃度还是非常强的。例如,集装箱罐箱需要依赖集装箱船进行运输。2024年,集装箱船的运力已基本饱和,后续无新增船只投放市场。因此,若需通过如中远海运等供应商承运,可能会面临相对较高的成本。
目前,整个行业的规模已经形成,包括马士基和中远海运等巨头。马士基拥有超过200万个集装箱的运力。从2025年起,我们将发现该行业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供给增速。这意味着,若你向马士基租赁船只,从上海运往芝加哥或温哥华,所需支付的成本可能会更高。
运力的过剩你会发现已经开始缓解。那么我们在最后一点讲一下AI方面这也是一个趋势,讲了这么多不讲AI说不过去,目前看的话AI在供应链方面是最快的,从制造、研发靠AI去做得更多是缩短你的时间。好比以前像巴斯夫研发一个新产品,我要进行演练,我要投放市场需要半年的时间,我才能有一个结果,但今天可能只需要30分钟,我把他投放到模型里面以后他能够快速进行推演,当中是需要你不断提问题的,你也可以去提问题,你会发现就能够出一个结果,这是很快的。
从实验室到成品,再到产品商业化,我会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当我们审视这些产品时,往往会基于静态的投资视角看待市场机会,但实际上市场是动态的。在寻找这些机会时,你的竞争对手同样也在关注。
AI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方式,我们看到 一些化工的制造的企业,在四个环节,第一个我在生产像巴斯夫是能够通过优化整个流程,从原料的进料、生产库存、物流以及销售环节当中我怎么降低成本。最终你会发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都依赖于智能化的提升。
供应链管理通过采用AI技术,例如陶氏公司已经实现的,能够显著降低库存成本,达到15%的减少。同时,通过将历史事件数据整合进AI系统进行分析,像埃克森美孚所做的那样,可以有效预测并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在整个制定公司战略像壳牌也是已经在尝试做这些事情,去做一些战略决策。你今天发现靠人的决策会比较慢,前提是你要给他投喂很多东西,最后你反复提问,最后能够帮你做一个公司战略,我平时用得比较多怎么制定战略,在做市场分析以前需要十个人,你现在可能只需要2—3人就能够养活你一个很强大的战略团队。
我们回到整个化工供应链这一块,我们看到整个有四个环节:
首先,供应链复杂且产品种类繁多。
其次,如何确保整体效率?生产企业需通过压力传导,促使物流供应商降低成本。通过采购其服务实现降本增效,这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需求波动较大,如红海危机、巴拿马运河干旱等不可预测因素均会对其产生影响。
第四个,以及工业这一块要做到可视化,我们以前是靠想象,包括有些咨询公司做调研,70%供应链的经理认为可视化还是很重要的,就是我能看到它实时的状态。像今天G7也在现场,G7在这一块也做得比较早,我们能看到它所有车队的状态。
AI这一块是能够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个,我在做需求预测这一块能够挖掘数据,降低错误发生率。
第二个,包括巴斯夫已经可以让供应链这一块降低成本,物流平均识别时间变得更低。
第三个,采购库存管理能够降本增效。
第四个,通过AI跟传感这一块的感测仪器结合在一块,能够降低非计划的停车。
我们最后是讲以巴斯夫来举例,可以看到它本身其实是在生产库存,以及物料这一块,分别都是有一些成本的节约,所以我们做AI的时候先是从一些小的点切入,然后再把它放大,它是一个革命。
这里主要探讨AI的一些机会和趋势,综合来看,AI能够与工业4.0相结合,例如通过RFID标签的应用,但成本相对较高。
其次,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维护,因此,AI供应链的经理或物流经理能够了解并熟练运用AI技术至关重要。
再者,内部变革方面,采用AI可能导致人员减少,这是一个较大的阻力,尤其对人力资源部经理而言,是一大挑战。
所以趋势就是智能化、可持续发展,以及集成决策是它的趋势,这是我们今天讲的一些重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