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危化品物流网!www.hcls.org.cn
章一姿:持续发展,创新前行,包容共赢
2024-12-05   【打印【关闭】
章一姿    陶氏化学   大中华区和北亚物流总监
       尊敬的各位来宾,业界同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陶氏化学的章一姿,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盛会。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演讲主题是“持续发展,创新前行,包容共赢”。我相信大家对陶氏公司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趁着这个机会也允许我花两分钟的时间给大家简短介绍一下。
       陶氏化学公司,成立于1897年,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是一家多元化的全球材料化学公司。公司在全球35个国家运营着188个生产基地,拥有约50,000名员工,并在2010年实现了537亿美元的年销售额。陶氏致力于通过我们的解决方案和我们的材料专家一起,以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推动更可持续发展。
       我们陶氏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个,包装与特种塑料。
       第二个,工业中间体与基础设施。
       第三个,功能材料与涂料。
       我们下游的应用从工业品到大家的日常消费品,从我们的汽车到电子行业,非常广泛。
       我今天能在此分享,得益于陶氏遍布全球的供应链网络。我们在31个国家设有98个工厂,亚太地区10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生产基地。
       2024年,标志着我们陶氏化学公司进入中华区的第45个年头。在近半个世纪的深耕中,我们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超过3000名员工、6个制造基地和1个全球创新研发中心的大型企业。目前,大中华区已成为陶氏化学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展望未来,陶氏中国将聚焦于持续发展供应链韧性,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坚持市场驱动下的可持续创新,并着力构建人才与文化体系。
      在当今变化的市场和物流环境,我们既有政治因素导致的一些贸易争端,也有疲软的需求带来的一些成本的压力,供应链的重要性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家会问到底物流的前景是什么?趋势是什么呢?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三个关键的要点:
       第一个,物流卓越性的体现。它包含了如果保持安全和合规的操作,同时提升我们物流的可靠性。我们不断优化物流网络,以实现降本增效。
       在这一方面,我相信各位同仁、各位专家已经非常熟悉,在今天的分享当中我也不再赘述了,我们的主要议题是下面两个关键要点。
       第二个,如何加速物流能力的提升。如何通过一些创新的方式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要以更多的创新方式来解决我们一些瓶颈问题,转危为机,把供应链从一个服务部门转化为一个核心竞争力,同时可以赋能我们业务部门的业绩。
       第三个,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它涵盖了范围三的减排措施,倡导可循环经济,致力于变废为宝,并在整个行业内产生深远影响。
       物流如何创造价值呢?这里我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也是我们物流部门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帮助我们业务部门改善盈利能力的。在当今的数字化环境当中,我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ERP、CRM、TMS系统,而且这些数据平台相互之间也是打通的。
       然而,受限于数据的规模及专业化水平,大家往往仅局限于分析各自专业领域内的数据,鲜少有人能够跨越界限,进一步拓展数据的分析范围。尤其是我们的供应链物流部门,大家看得更多的还是分析物流库存的数据,看我们的仓库、节点的成本是怎样的,它的周转率是怎么样的。对于端到端的分析比较缺乏,更不用说在背后的一些业务数据。
       我们这里做一个数据的分析,我们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数据都拿出来,这里不仅仅是有每一个节点的物流数据,更有它们之间每一次流动,包括我们花了多少运费,我们运了多少料,最后以什么样的价格卖给什么样的客户。这种端到端的分析其实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二维的数据分析,就是把上百万的物流数据和上百万的销售数据联系在一起。
       我们所展示的是左下角的那个结构图,图中布满了多个点,每个点均代表一条端到端的线路,即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连接。其横纵坐标分别代表公司的销售数据和盈利情况,即利润数据。
       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传统财务意义上我们看利润,就是看我们这个产品在某个区域或者在某个发货点我们卖给客户的时候成本是多少。如果利用我们供应链的思维重新构建这样一个利润图,我们看到的就是在每一种物流的节点,在那个时间点,我们的利润、我们的销售分别是多少。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四维象限,大家很熟悉,在四维象限的左上边我们可以看到那边是我们销售量大、利润高的产品,对于这些产品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我们供应链如何能够增加一些节点,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左下角则是那些销量大但总体利润相对较低的产品,我们应如何审视它们呢?我们应关注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优化空间,思考如何精简环节和节点,以提升利润率。
       在右下角我们会看到我们有一些产品,它相应的销售量小,同时利润也比较低。针对这些线路,我们会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考虑是否可以将它们取消,并与规模更大的供应链网络进行合并。
       我们讲了这么多还是概念化的,我们下面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端到端的物流网络图,这个产品是从北美流向亚太区,然后再从亚太区分拨到每一个国家。
       我们在设计这个物流的网络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一些通常意义上的要素,其中也包括成本、物流时间、运能、运输的方式、运输商,包括路线、物流的节点,在最近几年在我们考量的时候又把可靠性、敏捷性放在里面了。这听起来似乎很复杂。再来看整个网络的设计,以北美为起点,如果以中国的客户为例,我们有几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
       首先我们可以从北美直接卖给客户,在离岸的时候直接卖给客户,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货从北美运输到我们在新加坡的仓库,在新加坡做一个暂存。第三种方式是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货从北美运输到上海,在上海做临时的暂存,根据客户的需求再分拨给客户。
       这三个不同的供应链和物流方式,到底哪种对我们更合适呢?我们如何在成本、服务、运力运能这三个维度上找到平衡点?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回到刚才我们所提的概念,就是我们如何把我们的供应链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计算,然后跟我们的业务匹配在一起,这样我们可以跟我们的业务同事一起分析了。
       我们会分析每一条端到端物流对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具体影响程度,同时,如果某种模式需要部分牺牲服务,我们会评估这种牺牲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价格的竞争力。
       如果说反过来我们在我们的端到端的物流设计当中,我们给我们的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我们有更短的销售时间,我们有更短的物流的服务时间等等。
       那么,我们能否在销售中体现这部分优势?这需要将物流与业务成本、利润紧密关联起来。
       同时,正如京东物流通过规模效应显著降低成本并提升利润所展示的,如果我们能够增加销量,扩大市场份额,我们同样可以实现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整体利润。
       总而言之,我们这种分析已经远远突破我们传统意义上物流的优化和降本增效。说到降本增效大家第一个概念就是减价格,作为货主企业我如果每一次问到我的物流公司,你每年帮我减2%~5%,谁受得了,没有一个人受得了。
       但如果我们超越简单的降本增效思维,从整个端到端供应链网络的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我们自身的业务场景和产品特性,就能找到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
       同时,这实际上是对公司的成本和利润做出我们直接的判断。通过数字化管理的赋能,我们成功地将供应链部门从一个在我们幕后的成本中心,转变成了一个公司的价值中心。数字化管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采购、库存、销售和财务管理,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率,同时降低了企业外部交易成本。我相信我这个例子可以给大家一个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
       那我们下面再来谈一下物流服务的精益化。精益化即服务的合理化,这一表述更为贴切。
       我想用多式联运给大家做一个例子,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多式联运。在中国,除了公路运输外,还有很多多式联运的可能性,如公铁联运、水铁联运或公铁水联运。,特别是在疫情的时候,当我们在陆路运输的运能和节点发生了一些不可抗力,大家纷纷转去多式联运,把多式联运作为一个解决方案。
       等情况好转特别是我们在陆路运输的运价一降再降的情况下,水铁联运、公铁联运的价格优势不那么明显,同时他们的长距离的运输优势变成一个短板。多式联运是否只能成为我们公路运输的替代品?中国有那么丰富的内河网络,铁路资源,他是否可以更好匹配公司的销售网络,我们同样启动了一个评估,我们是着眼于国内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以及他的资源分布,包括我们陶氏自己运输的特征他的长线、短线、中线距离,包括他的一个运载力,我们把这些匹配起来,结合我们销售和产品的特性,就是我刚才所说到的我们这些产品的销售量,利润额,包括他对于客户的一个需求量,我们把所有这些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有一支销售量非常大,而且利润相对比较低的产品,我们 需要从华东分拨到全中国,针对这个产品的特性,我们会尽量特别是在一些长线运输上我们分析了一下客户对这个产品需求的频次和他的时间的要求。
       我们会相对利用多式联运,利用他较长的物流时间来降低产品在我们工厂和仓库的存储时间。这样的话我们既消除了我们的运输节点,同时我们的规模效应也可以更好地控制物流的成本。
       在中国利用多式联运它可以重新构建我们的整个网络的布局,关注的领域不单单是网络的再设计还有服务的精准化和合理化,同时他可以带给我们更好的可持续的二氧化碳的减排。
       实际上多式联运另外一个运用场景就是跨境运输,跨境运输用多式联运当然可以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当我们的集装箱运输、散水运输和公路运输碰到一些不能或者是一些无法执行的情况,我们的多式联运作为一个替代方案。
       中国的“一带一路”更是给这个替代方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继续刚才的话题,我也想跟大家介绍一下陶氏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陶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清晰,我们在两个方面:
       一是碳减排。
       二是循环经济。
       在碳减排和循环经济方面,我们致力于在2030年前实现15%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至于2020年的成果,以及2050年前在范围一、二、三内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也在积极推进。在循环经济方面,陶氏计划在2030年前商业化300万吨的循环可再生原料。
       基于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有什么是会影响到减碳目标的。我们的减碳因子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减碳因子,影响最大的是产品的来源。
       其次是物流网络的优化,多式联运。他的装载量核心技术和新能源的使用。陶氏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起步较早,2020年,我们已在碳中和、循环经济及绿色倡导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尝试。
       碳中和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了解,我们的陶氏物流供应商积极配合,我们已尝试从华东分拨至内陆及华南地区,通过多式联运有效减少了碳排放。
       这包括提高罐箱装载率、优化物流网络,以及在张家港一体化基地,我们与物流供应商合作,尝试使用电动卡车运输从码头至工厂的货物。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物流公司使用清洁的空运燃油来支持我们的环保行动。在循环经济方面,我们尝试了塑料清扫活动,并探索了相关认证体系。
       同时我们在陶氏中国我们也有我们的物流之星,物流之星作为一个平台就是我们把上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我们放在同一个圈子里面来探讨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有没有一些新的机会可以尝试。
       在2023年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索,我们发布了我们的亚太区减碳的战略目标。
       根据我们的减碳因子我们也更清晰地知道我们在哪些领域是我们的重要探索的。包括一个产品的本土化,我们持续的网络的简化和优化,我们减少我们的节点,我们要更多地去尝试我们的多式联运,通过我们的一些技术方面的探索来提高我们的装载率和装载的效率。更多在一些新技术成本的市场当中,我们做一些探索。
       同时,我们在尝试了一些循环经济方面,我们其中有一个我想跟大家也介绍一下,陶氏是一个生产塑料粒子,目前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回收塑料,通过塑料的再生可以运用到各个不同的场景。特别是化工物流业常用的缠绕膜,以往我们使用聚乙烯生产,而现在我们推出了废旧塑料再生的缠绕膜,其延展性和使用率与以往产品相当。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将可再生塑料应用于塑料桶和可折叠箱中。
       所以,这方面的一些新技术我们是在不断探索,也希望通过我们上下游的配合,可以开拓新市场。
       在绿色倡导方面,我们配合内外部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培训,通过上下联动探索新机遇,主要依托自身材料和技术深化上下游合作。
       在本章中,我们快速分享了德联集团与陶氏公司合作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消费后回收树脂(PCR)在汽车市场的创新应用,以及两家公司如何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多式联运我就不花更多的时间跟大家讲,我相信大家也比较清楚多式联运在国内在中国他的市场广大。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些优势路线,我们会进一步地加强,同时我们也希望跟业界的同仁一起来探索一些新的路线。
       多式联运如何在保持成本竞争力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运输网络的节点畅通,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我今天更多想跟大家讲一下在散水和液体罐区的创新,这个还是蛮有意思的,我相信大家在谈数字化的时候也谈了很多年就是一个可视化。我们经常认为可视化知道我的船在哪里,知道我的货在哪里,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可视化的数据,那这个案例就是很有意思,我们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可以连通我们的罐区和连通我们的船东,预判我们在某些路线上面做一些调整,这样避免我们在一些码头等待的时间。
       因此,这两个案例展示了我们在物流行业的新尝试,并取得了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我想我今天的分享基本上就是这么多。
       我今天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分享,也希望这句话给我们所有的业界同人做一个互勉。随着全球经济的演变,物流行业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在2024年,物流行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智慧物流的崛起、绿色化转型、多元化服务、区域化协同发展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创新将成为重塑物流行业的主要趋势。物流企业必须抓住这些机遇,通过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管理,实现从仓储、运输到配送等环节的自动化,从而将物流从幕后的运营活动转变为战略资产和价值的创造者。这不仅符合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物流人真正发挥强项的关键所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