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危化品物流网!www.hcls.org.cn
李超:中国宏观经济及化工市场趋势
2025-04-27   【打印【关闭】
李 超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李超,今天和大家分享过去的宏观经济以及未来化工市场趋势。
       物流是经济的血脉,我们为什么在物流会场讲宏观经济?是因为宏观经济和化工品的需求呈正相关:经济越好,化工品需求量越高;化工品需求量越高,物流量也会越大,所以有必要对宏观市场有所了解。
       今天大家来这里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多交流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消除认知盲区。有些东西是公开区的:别人知道,我自己也知道;还有一种是别人不知道我自己知道;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我们要消除;还有一种是封闭区,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当盲目区逐渐缩小也会消除封闭区的范围。
       消除了认知盲区又有什么好处?可以使我们提前决策。这是《哈佛商业评论》里的一个模型,横轴是时间轴,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握的数据或信息越来越多,但是行动的自由度却越来越小。但通过交流,可以在高自由度的时候掌握大量信息,进而可以进行提前决策,也就是常说的“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提前决策,又有什么好处?可以使企业基业长青,不管企业资历多少,都会面临如何让企业存活下去的问题。尤其当大环境不好时或者中美贸易战等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存活?就需要我们多进行交流。
       有很多大的企业被颠覆不是因为管理不善,反而是因为管理太完善,导致形成了路径依赖,看不见用户、看不到需求、看不懂模式、学不会组织,最后进不上市场,不管是摩托罗拉还是诺基亚,还是当时的柯达胶卷,都是全球市场份额70-80%,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每年研发经费都很多,但是最后就是倒闭了。这些因素都是因为视野太狭窄了,我们需要通过交流来扩展视野。
       说到交流重要性,在我们做具体的经济预判之前先看一个大势,就是穿越百年的趋势。因为很多穿越百年的趋势是比较稳定的,这就比只关注一两年的波动更有意义,有利于企业去判断商业机会。
       未来这三大趋势分别是什么?一是人类第五次产业转移;二是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三是美国第五次制约全球第二。
       第一,人类第五次产业转移,前四次分别是欧洲-美国、美国-日本、日本-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现在是中国大陆往东南亚及印度进行转移。
       为什么提这件事?对化工有什么影响?首先是对国力的影响。今天没有讲战争或者疫情,因为战争和疫情在人类历史上有几百次几万次,但并不影响大国实力,但是产业转移是深深影响了被转移国的国力,产业转移到哪儿,这个国家的国力会大幅度上升,同时化工品的消费量会大幅度上升。未来印度和东南亚肯定要崛起,如果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未来几年成为全球第四。印度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五,用不了几年就是全球第三。因为中国在2001年是全球第六,用了9年的时间即2010年就是全球第二,所以时间很快。这对我们企业有什么影响?当大宗化学品消费往这些国家转的时候,我们相关布局是否要往东南亚或者印度进行布局?
       第二,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前三次分别是蒸汽、电力及互联网,第四次即人工智能。今天听到很多企业和几位领导介绍要加强人工智能的赋能,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工智能的意义到底在哪儿?首先对国家有什么影响?实现了工业革命的国家对没有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降维打击。人工智能为什么一定企业要加强?首先人工智能会大幅度提升社会生产率,提高生产率后,人均GDP提升,人均化学品消费量就会提升,呈正相关。化学品消费量提升了,运输或者物流量也就会提升。对企业有什么用?做了人工智能有可能使效率提高1-2%甚至更高,也有可能使成本降低1-2%或者5-10%,这有利于你和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这也许是最后能存活下去的根本原因。因为经过几十年的降本增效,降本增效的边际已经很少,通过人工智能有可能实现降本增效,如果我们自己不了解,社会上有很多公共资源会提供侵夺支持。
       第三,美国第五次制约全球第二。美国是1900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GDP第一,他又用了45年的时间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哥”。中国现在的GDP是美国的60%,我们GDP和他持平还需要很长的路。前四次分别是打英国、德国、苏联、日本,现在我们是第二,开始制约我们。但今天看到最多的是贸易战,还有像科技战、金融战也对我们实施。
       看了大势之后,我们回顾2024年及展望2025。
       现在已经是2025年4月,为什么还要回顾2024?是因为2有2024年的基数就可以预测2025年。首先看全球经济相对稳定百分之三点多的增速。贸易增速2024年相对较好,也有利于中国出口。中国GDP在4个季度来看是呈“U型”曲线,一四季度相对较好,二三季度相对差。四季度较好的原因是因为很多政策加持大,致2024年四季度效益比较好。从“三产”和“三驾马车”来讲,“三产”的增速相对较好即服务业,二产即工业,消费相对好一些,出口更好,但相比消费好一点,投资最差。
       2025年,特朗普对全球GDP增速影响肯定非常大。这个数据今后还会再往下调,之前很多预测是3.1%左右,有可能到二点多,因为特朗普政策在反复变,所以各大评级机构对预测也是反复调。贸易增速肯定下降,美国海关最新统计是他们进口量订单已经下降50%,所以对全球影响也是最大。美国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只有3亿人),再是欧洲(4亿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14亿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也就是世界上不是谁人多谁就消费多,是谁有钱谁就消费多。
       中国未来肯定更需要内需拉动,因为外需影响比较大,最近听说美国要求他的盟友不进口中国产品,一旦这些盟友听他的话,对我国出口会有更大的影响。我们希望今年的GDP能够达到4.7%。
       接下来我讲这四点。
       先给大家一个基本概念,“三产”(一产农业、二产工业、三产服务业)大概是什么比重?服务业基本能占6成。“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进出口。右边图是每年“三驾马车”对GDP等于的贡献率,消费贡献率达到40%,投资是36%,进出口是4%。
       地产行业绝对是中国GDP比较大的行业,它占化工品消费的20%,现在已经是收缩的第四年,根据日本经验大概还有十几年的下降空间。当然下降速度也是在放缓,国家也在出台相关政策比如老旧危房改造、基建投资等。跌幅在收窄,收窄也是跌,有20%的化工品,是负增长的概念。
       疫情结束第三年政策转向更加专注于内需。图中红线就是一条虚拟的线,消费、投资在过去几年都低于理想值或者模拟值,但出口是高于模拟值,出口有点太高,投资和消费有点太低了,他们最终都会回归到这条红色线上,也就是未来消费和投资会往上调,出口会往下调。
       疫情结束第三年我们更加专注内需比如稳定中产。对中产阶级来说房地产和股票是提升中产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一旦把这两个点稳住之后他就更愿意消费。最近几年低收入人群收入上升幅度相对大,但中产阶级由于房地产占资产配置比重相当大,导致财富缩水。
       政策转向积极宽松政策,加紧资金投放,有5-7万亿支持“两新”“两重”国家重点战略政策,包括以旧换新等政策,目标是为了靠投资拉动消费。投资有一个效应,比如国家投了1万亿,在社会上就会转成7万亿,最多是7.2万亿,国家一般是能赚6万亿。由于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大幅下降,导致罚款收入大幅上升,这不利于营商环境的改善。城市更新,如老旧危房的改造、大基建设施,都是想从投资端拉动消费。
       关于川普的影响,首先看基本数据,比如中国向美国出口5000多亿美金,美国向中国出口1400多亿美金,我们国家赚美国3800亿美金。这3800亿怎么理解?其实国家没有挣这么多钱。比如中国向美国出口一台苹果手机比如100美金,但是从日韩或者其他国家进口的关键配件也许就要30美金,苹果公司比如在郑州设了厂生产苹果手机,他自己也许又挣40元,他自己的专利费等等再加30元,我们买外国的配件这已经70元了,我们往美国出口100元其实也就是挣30元。我们看GDP构成,国内GDP占81%,出口占19%(其他国家是16%,出口到美国是3%),如果美国现在200%多的关税肯定什么东西都过不去,一旦把这3%拿掉有可能GDP零增长。
       我们国家未来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是202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九大任务,每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都是为了次年全年经济定调。2025年第一是扩内需、第二是产业升级、第三是改革。9个重点每年的顺序都会变,2025年的重心就是扩内需,以前都是像专业升级或者改革排第一,现在是扩内需排第一。
       扩内需有哪些措施?比如销量刺激政策延伸,促销汽车等政策继续延伸;“银发经济”等,因为到今年年底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3亿,老年人消费力相对低,即使有退休金也不愿意花,我们想在这些方面刺激。
       稳投资,除了国家重大的战略安全项目之外,还有一些新质生产力的投资,当然这些对化工品的需求比较大,尤其是高端材料化工品需求比较大。
       促产业和稳投资一脉相承,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车等)。
       对汽车产业有哪些具体政策?比如以旧换新预计投资1400亿,拉动大概300-350万辆的汽车销量,也不足以抵消外部冲击的影响。还有间接拉动楼市,让楼市别跌那么快,让大家别那么快提前还款,能够刺激一些消费。大家觉得提前还款更划算,这是不利于消费。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政策,尽量希望多买车,因为发达国家汽车工业是非常大的产业,房地产早就不是重要支柱产业,主要是靠汽车产业,我们国家也想拉动汽车产业,现在人均汽车保有量还是比较低,还有很大的空间。
       接下来是市场展望。石化行业乙烯产能增量、需求增量,从2023年以后基本产能增量远超于需求增量,黄线代表盈利指数,石化行业可能到2030年以后有可能好转,压力还是相对比较大。
       今年聚烯烃产能增23%,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2000万吨增量,对运输行业是一个好消息,当然对石化企业来说利润肯定比较差。PX、橡胶以及有机产品相对好。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乙烯、丙烯效益那么差?但是PX或者有机效益相对好?是因为烯烃链碳二碳三除了原油路线之外,CTO、MTO等路线太多了,供应太大导致产能过剩,但是PX比如丁二烯或者有机原料只有炼化一体化这条路,供应来源比较少,所以相对稀缺。
       再看需求,聚烯烃和橡胶的增速低于GDP多一些,聚烯烃是2.8%,橡胶是3%。聚酯消费及化纤低于GDP少一些或者持平,今年由于贸易战估计还会低于GDP,这些大宗化学品消费已经低于GDP增速了,高端产品消费肯定是高于GDP增速。
       石化相关行业,房地产在缓跌,不再赘述。包装将是未来中国增长最快的行业,尤其食品包装,而且量非常大,光食品包装每年消费量1700万吨,未来五六年大概增1000万吨。贸易战出口减少,尤其对美出口的减少影响全国聚烯烃将近8%的消费,当然这不仅仅是包装,是所有制品大概影响聚烯烃消费8%,这个量已经很大了。汽车消费量肯定上涨,但是增速在下降,因为所有事物不可能一直增长。纺织服装一多半都是出口,对美国出口也很大,这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基本上超过聚烯烃的消费,对整体影响是9%。
       贸易战影响对化学品有哪些影响?一些高端材料确实很多从美国进口,但有些必须用的产品没办法只能高价买,对企业来说负担也比较大。
       最后我们还是不要灰心,因为中国潜力比较大,化工物流也是化工行业的配套单位。化工最大的特点是周期性,也许一百年后不再用钢铁、水泥、玻璃、木材,但一定会用化工产品,一个文明程度越高的星球用的化工品量肯定越大,这是必然趋势。而且中国增长潜力非常巨大,美国在2004年合成树脂的表观消费达峰(人均99公斤),中国还没有达峰(80公斤左右),美国看似2004年达峰只是表观消费达峰,但是每年从中国、越南等地区进口大量的塑料制品,现在人均塑料消费220公斤。中国看似80公斤,但是有三分之一出口,还有4倍差距,不用说和美国一样,我们达到一半增量还能再涨一倍。所以未来的趋势还是比较好,而且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人是阳光下最伟大的人,因为我们肩负着让中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历史使命。当一个人生活质量越高,消费化工品的量就越大,反过来说我们为社会提供越多的高端差异绿色化的化工产品,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为什么要做事?张载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今天从事的石油化工事业就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开万世太平。所以我们不要为周期性这件事所困扰。
       最后想分享一个小故事。1938年日军板垣师团号称精锐中的精锐“钢军”打临沂,最终目标是打徐州台装。张自忠都不属于中央军,在当时属于杂牌军,他就率部阻击“钢军”,伤亡高达3500人,李宗仁要求他撤出,再打肯定全军覆没。这时候张自忠接过李宗仁的电话说,我军伤亡很大,敌军伤亡也大,我军在苦撑,敌人何尝不是在苦撑,战争的胜负最后5分钟,我请求长官批准我继续作仗,争取一个像样的结局。
       我军在苦撑,敌人何尝不是在苦撑,贸易战我们这边难受,美国那边也不会轻松,或者我们在企业竞争过程中觉得现在很难,其他人也难,这时候我们需要坚持,怎么靠坚持?就是怎么差异化,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什么,谁能活到最后,谁就有可能做那个收关之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