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危化品物流网!www.hcls.org.cn
李艳庆:聚焦企业精细管理 共谋物流行业发展
2025-04-28   【打印【关闭】
李艳庆 中国石化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 安全环保部副经理
中石化(北京)清洁能源公司 安全总监 
       大家好,关注分会多年,这是我第一次来参加会议,今天我给大家谈一谈不仅是精细化管理的经验,更多的希望与在座同仁一起研讨如何提升物流行业的标准及整体水平。
我将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分享。
       一、行业现状
       从这张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到,道路运输基本上占72%的比例。过去4年每年事故情况分析,4年来死亡41人、受伤210人。事故类型主要有泄漏、起火、翻车、碰撞。依据过去4年事故基本数据看出泄漏是第一,其次是起火,再其次是碰撞和翻车,泄漏达到了危化品物流行业事故的将近50%。同时通过过去经历可以看到每天出事故都是在什么时间?我把蔡秘书长给我1100多起事故的每一个时间点找到了,从早上6点-8点、8-10点是一个早高峰,第二个高峰是午后,第三个是凌晨高速关闭之前那一刻。主要还是驾驶员和押运员疲劳和车辆高峰时段影响。通过其他维度可以看到月度、地区、介质、道路等级。这是与大家分享的行业数据,谈“危”色变还是存在。
       二、企业管理实践
       下面介绍一下中石化燃料油公司情况。中石化燃料油公司是中国石化下属的大型企业,属于销售板块。燃料油和运输有什么关系?燃料油公司是做海上船加油的。2017年开始,我们与中石化天风公司成立中石化(北京)清洁能源公司,这个公司相当于中国石化燃料油公司的天然气储室,它统筹管理我们的天然气业务。我们下属单位有3家自营运输,以3家自营车队为主体有200多台自营车,其他还有外面车辆做补充的大约70余家、1500余台LNG车辆,不光运输LNG,还有CNG、氢气、成品油。
       LNG是我们目前发展比较好的一块业务,中石化70-80%的加油站、加氢站的LNG业务都由中国石化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即北京清洁能源公司来负责。
       接下来介绍一下在常规工作基础上在物流领域的探索做了哪些事?
       这是我们驾驶员和押运员的培训,我2022年在成都创意公司挂职时就发现招来的驾驶员不懂LNG是什么,最多在危化品相关公司有一些运营经验,具体LNG到底是什么,上游LNG接收站是什么、下游LNG加气站是什么更不清楚,那就要做培训。我们就做了一套仿真模拟,把上游LNG接收站、下游LNG加气站与中间行驶环节的关键节点控制住,让大家至少有第一印象,他没去之前就知道应该是什么。我们定了88学时的入职教育,这88学时的理论培训+现场实操都是必修课。同时培训后又发现一个情况,LNG道路运输与成品油不一样,与其他化工品也不太一样,都是以长距离为主。我的单位在成都,而我的车辆基本没有在成都周边的,在长时间见不到人的时候每个月培训怎么做?我们就开发了一个专门掌上上游培训系统,通过在线标准化培训平台卡死外部人员的培训,必须得达到指定学时和考试要求。目前正在和中国石化内部研究院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针对于LNG道路运输驾驶员和押运员的标准化培训课程(教材、视频、题库)正在深入探索,预计今年年底能成熟。
       公司在北京,三家自营车队均成立了监控中心。每家有一个痛点是都上了主动防御系统但没有一个好用的,驾驶员抽烟很普遍,不系安全带也比较普遍,疲劳驾驶快睡着了也不报警,但是报警的都是摸耳朵等其他小动作。面临这种情况,我们定了四个档次的分级标准:违反禁令的、严重规章的、一般规章、不安全行为。把日常中能发现的所有作业环节对应到四个等级,对于内外部一致的要求,有罚有奖,没有违章就奖,对于驾驶员只要没违章一个月1000元奖励,对于罚款是吓他,只要出现禁令就是5000元一起,抽烟就是5000元。通过我们的高压态势,外部承运商统一反馈来中石化干活不太容易,但侧面也说明通过我们的严管理,让中石化外协车队管理水平不断上升。现在在中石化的绝不可能有抽烟情况,同时也绝不可能有不系安全带的情况,超速还会有一些,高速公路超速不会有,只是在下道的超速情况。我们针对此也花了一些精力,将近20人在做这个事情。但是如何通过AI手段解放这20人?1500辆车9000多路视频根本看不过来。
       这是我们驾驶员和押运员的画像项目,也在今年会落地。驾驶员和押运员有很多状态。比如速度行驶、个人情况(体检情况、心理测试、适岗评价、违章违法记录),但哪些情况可以断定这个人不适合这个岗位工作?我们正在和工程院做这个模型,做这个系统,把我们实时的数据反映到每个驾驶员、押运员上,分成高中低各类风险等级以及个人的精准画像。他是培训不足导致这个月考试不合格,还是这个月违章过多,还是他的体检和本月心理测试评价不合格?这些是我们正在探索的。
       我们的驾驶员、押运员都在外地,我们如何管好?这是我们给自己增加的管理成本,我们在LNG车辆的集中点全部建立了现场管理机构,安排专人以及承运商一起抓出车前检查、车辆维修、人员出车前现场确认、应急处置、现场协调工作。现场管理机构已经不限于驾驶员和押运员的日常管理,而相当于把中石化的现场最低管理单元延伸到基层,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增加管理成本和保障安全的必要环节,如果没有这点比如在成都远程遥控青岛、榆林是几乎不可能的。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4个基地,已经下发了文件并且制定了机构运行标准和评级标准,后续可能再深化符合发挥机构现场把第一个环节抓实,融入到人车日常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结合以上几方面,探讨如何更加精细化管理?其实更多是思路碰撞,或许在座各位更有想法。
       第一是准入,人,我们如何抓好这个人?什么人能上岗?55岁还是58岁能不能在岗?还是退休人员能不能在岗?身体指标到底多少不合格?也应该有一个管理标准。目前执行的GB/Z 188只有一个最高限,而应该合适的线在哪里?所以我们建立准入审核,什么人不应该上这个岗,特别是心理不太正常的、技能不达标的,目前行业没有这方面,只是培训了考试合格就上岗。
       第二,监测,疲劳驾驶也好,其他也好,智能设备没有在危化行业得到太多应用。我之前看到过北京公交把每一个长途公交驾驶员的心理状态实时监测,他疲劳了、分神了、眼动数据有变化能直接感知,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探讨的事情。
       第三,现在基于的数字画像非常有限,实时监测设备如果未来足够多,驾驶员和押运员第一时间就能卡住根本问题,周期性判断出来,驾驶员就会不断调整,不合适的人就应该调岗。经过统计。危化品运输车辆事故70%在人上,也就是在驾驶员和押运员两个人上。准入评估和动态检测、退出机制如果能成为有效机制,会卡住大部分事故。
       运输装备的本质安全设计,分享两点。第一点是装备设计优化。目前每一个罐,每一个牵引车都有,特种设备都是认定的,但是据了解保温性能会有差别,材料会有差异。我们之前做过统计,车辆追尾是LNG道路运输经常发生的事情,如何防追尾?4个生产厂家每个生产规格都不一样:1.保险杠材质不一样;2.车尾有的延长21厘米、7厘米,有的不延长;3.有的装防撞块,有的没装防撞块,还有装熄灯装置。这些都是措施和手段,但这些手段到底应不应该有一个行标?也希望行业协会能够考虑,如何把防撞、防追尾、防侧翻所有的技术标准升级为一个行业标准,这样才有利于行业发展。比如保护层是缠绕50圈还是20圈,对于后续都是很大的影响。同时防侧翻和防追尾、防碰撞,我们现在和半挂车厂家也在考虑。防追尾和熄灯装置以及有感测装置,以及是否可以改进工艺挪一个位置,LNG一撞就把后面的操作厢撞坏,一撞坏一定泄漏,一泄漏大点就无法封堵,高速公路封十几个小时太正常。但是我们能做的是防止碰撞或者增加一个内置阀门堵死赶紧拉走,尽量消除企业影响。我做过统计,LNG泄漏之后出现火爆概率很小,近4年的事故没有相关事故数据,而只有在封闭情况下才会出现窒息。泄漏之后要防止火灾或者爆炸就是切断、赶紧运走,还在泄漏就没办法运走,那这十几个小时就是风险。去年我们和半挂车厂家也在沟通,他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内置阀直接关死拉走,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防侧翻,上午化工物流公司讲是通过速度控制,特斯拉的速度控制是屏幕上实时展示,而半挂车还没有做到这个程度,也希望后面是否可以在速度控制的实时感知及警示上也有一些措施,以及智能监测设备,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我们的1500个外协车队里较少的单位有远程的监测设备,但是我们自己买的车基本上后面罐里的监测装置全部都上了8000元一台的远程设备,省下来的就是成本。未来中石化采购标准以及对外协车队的采购标准会不断提升,后面如果没有装这个设备无法查看罐内状态,可能都不能上线。这些都是如何基于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本质安全的考虑和发展想法。
       第三是基于LNG特性的风险防控。如果LNG泄漏之后如何风险防控,刚才已经讲了不再赘述。
       第四是环境风险的规避。我们总想LNG道路运输和别的差不多,有没有专业地图支持我们做这件事,如果作为一家企业和高德、百度地图谈做危化的专业地图不现实,这更加需要发挥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机构、交通部直属设计单位的力量,真正推出一个行业专业地图。一到假期这个路跑不了,那个路限高,新路各种不能上,包括我们在和甲方对里程的时候他给你的里程是百度和高德地图提供的,而你实际走的绝不是这条路,我们如何把环境道路以及环境风险点实时关注到?那就是建立危货行业的专业地图,还有风险预警,以及能不能有专业调度风险预警平台。我发一个调度的时候根据驾驶员、道路、天气实时判断目前适不适合在这条道路行驶,如果高原海拔过高或者道路不合适,或者这条道路下这个人更不合适,多种因素下如何做到智能调度和风险评估,这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事情。
       最后精细导向的协同治理模式。第一,所有危化品的制度到底有多少部,每一部对于危险化学品有多少适用和不适用,目前我们企业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是建立自己的LNG道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和制度,从驾驶员怎么招聘、车辆怎么采购、车辆日常怎么维修、国家有什么维度、我们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中石化肯定要提高标准。目前正在做这件事情,也希望未来和大家合作。
       第二是应急资源网络。目前应急资源每个省每个市有多少能做抢修用?有多少一级和二级维修车辆?有多少医院能在高频路段和常规路段?这些路段的应急资源有哪些?我能调用哪些?我们目前在做调研,但是一个企业的力量能调研到什么程度?我们最多能把接收站和加气站附近周边情况摸清楚,但我认为我做的这些能与大家共享,能与大家一起推动。全国应急资源应该如何规划?有些单位有这个应急处置能力,那在方圆50公里内能否及时调用解决这个问题?同时9000路视频如何发现违章,靠20个人看违章根本看不过来。
       最后是外部承运商的管理。目前70余家承运商1500多台车,这些车辆的管理是我们最头疼的事情,每一家都不一样,小的5辆车,大的上百辆车,这些单位凑在一起哪些符合我们要求,哪些与中石化的理念完全不同。未来我们肯定以行业龙头企业或者是规模企业保障基本运力,逐步淘汰安全管理不完善或者规模较小的单位,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运行是安全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是托底的一招。
       上述主要是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和大家进行探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