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逛街时,偶然看到了位于北京通州怡乐北街有一家顺丰“嘿客”,出于职业习惯,便进门一探究竟。一进“嘿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贴在墙上、玻璃上的日常生活类商品照片,照片下面有对应的二维码,据店内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手机或店内提供的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便可以获得商品信息,如若下单购买商品,顺丰可以提供上门送货,当然也可以在“嘿客”自提。除此之外,“嘿客”内还提供火车票机票预订、水电缴费、话费充值、洗衣等服务事项。
今年5月份,顺丰速运开始在全国多个城市推出名为“嘿客”的社区服务店,顺丰跨界玩O2O,可以说跟上了潮流,引来了关注。顺丰正在努力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购物方式,“线上+线下+快递”组成了顺丰“嘿客”模式,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大胆前卫的探索,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诚然,顺丰敢于尝试的勇气可嘉,但是笔者亲身体验之后,不免产生一个疑惑:顺丰“嘿客”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嘿客”的O2O模式能走多远?
当前网上购物,消费者完全可以在家完成或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又何必跑到“嘿客”店内上网购物呢?况且,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还可以对商品进行比较,从而挑选出最符合自身购买意愿的商品,但在顺丰“嘿客”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此外,诸如火车票机票预订、水电缴费、话费充值等服务,现在也几乎都可以在网上解决。
再者,消费者通过“嘿客”购买商品后,还需要等待至少一天时间才能拿到商品。而对于面向社区服务的门店,这样的时效性显然满足不了消费者对日常商品的购物需求。以通州怡乐北街这家顺丰“嘿客”为例,其西边不远处有一个便利店,东边不远处有一个果蔬超市,并且附近还有一个大型购物超市。做生活类商品,顺丰“嘿客”相比这类小型商超显然不具备竞争优势。
回想三年前,顺丰意图效仿存在于美国、日本、台湾的“快递+便利店”模式,曾雄心勃勃地宣布,将在全国布局5000家顺丰便利店。然而最终,顺丰推出的第一批几百家顺丰便利店,要么停业,要么改作快件收发点,轰轰烈烈崛起,默默无闻倒下。顺丰敢于探索的精神值得称道,但这样的失败是否也显示出对市场缺乏预判,对自身缺乏竞争定位?
无论何种商业模式,都需要与市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并根据不同需求和需求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设定与调整,顺丰“嘿客”虽然也是市场需求方面的创新之举,但要真正贴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要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