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智慧物流”被炒得很热。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大学都制定了发展规划或列入研究重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智慧物流”,我还是坚持毛泽东同志与邓小平同志讲的两句话,一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前一句讲的是我们要有一种紧迫感,后一句讲的是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对此我提出以下五点意见。
确立“智慧物流”的全球与公共视野
2008年11月,在美国纽约市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奥巴马宣布“智慧地球”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从此以后,“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成了全世界炒作的热点,为此展开了一场信息化技术大战,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所谓“智慧”,就是用信息技术使装备与控制智能化,代替人又高于人,从而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行业的发展模式与运作模式,达到提高效率与效益的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全球消费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使现代物流业成为一种朝阳产业,“智慧物流”也就摆上了议事日程。但讲“智慧物流”必须有两个视野,一个叫全球视野,一个叫公共视野。所谓全球视野,就是说,世界是平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商品、资金、信息、技术的全世界流动,“智慧物流”成了全世界的共同目标,所以一定要把“智慧物流”放进全世界去观察、去研究,“智慧物流”只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子系统而已。所谓公共视野,就是说,“智慧物流”着眼于公共利益,而不是单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能实施的,企业“智慧物流”的运用,只是公共“智慧物流”的体现而已,所以,“智慧物流”不可能靠企业单打独斗,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恶习,树立全国、全行业一盘棋的思想。
把“智慧物流”融入“智慧城市”
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21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17个。最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发布的《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中,明确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29个,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70个。为什么物流规划都布局到城市?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全球的城市化率超过60%,中国2012年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2.6%.
“智慧城市”已成了全世界的行动。中国的大中城市都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90个,将投入900亿进行积极探索。北京市已制定“智能北京行动纲领”,提出智能交通、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智能家庭、电子商务等为主攻目标。“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利用信息技术把城市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人的各种信息加以汇集、分析、决策,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与居民生活的智能化,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城市病。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困难不完全是信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要改变人们的理念,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
“智慧城市”对一个城市来讲,应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城市的生产与建设,城市居民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物流。物流市场不规范,物流运作不集约,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交通运输拥堵,生活质量下降。所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把城市配送列为9大工程之一,2013年2月,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2012年,商务部、财政部在全国9个城市启动了现代物流技术运用与共同配送试点,2013年又增加了15个城市。
“智慧物流”在“智慧城市”的运作中应有三个突破,一是交通管理,二是共同配送,三是运输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