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危化品物流网!www.hcls.org.cn
危化品物流企业绿色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及措施
2025-05-01   【打印【关闭】
       一、全球“双碳”目标下的危化品物流绿色转型背景与挑战
       在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部分,尤其是重型卡车,其年碳排放量占道路运输总排放量的50%以上。根据我分会的统计数据,2024年我国危化品物流市场的规模超过2.4万亿元,其中公路运输占据了运输总量的60%。国家层面,随着《“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等政策的出台,危化品物流行业的安全监管与绿色转型被提升至战略高度。政策不仅明确了行业安全发展的目标,还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演进。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为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面对这一现状,以科思创、万华化学、陶氏、巴斯夫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率先布局物流绿色化路径,但这一领域因其特殊性——安全风险高、强监管属性及供应链复杂性——成为化工行业减碳的“硬骨头”。
       二、绿色转型的核心路径:技术驱动与场景突破
       1. 绿色运输能源替代:化解地缘风险与成本波动
       目前采用氢能、电动化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石化燃料的依赖,是危化品物流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例如,利用园区副产氢气建立氢能走廊,或构建电力走廊,可以有效规避柴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提升运输成本的稳定性。电动车辆(EV)适用于短途配送(如城市内危化品运输),配套快充/换电设施,提高运输效率。氢燃料电池车(FCEV)适合中长途运输,具有零排放且续航能力强的优势。液化天然气(LNG)卡车可减少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适用于长途危险品运输。
       新能源车辆在危化品运输中的推广,受技术性能与场景适配性的限制。电动重卡在短途场景中表现出成本与环保优势,但长途干线运输仍面临续航不足、充电时间长等问题。低温环境下的电池性能衰减也影响了电动重卡在北方冬季的应用。氢燃料电池重卡在续航和低温适应性上更具潜力,但成本高昂、加氢站稀缺及氢气储运安全隐患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
       为解决这些问题,行业正通过场景化分层实现渐进式突破。在短途场景中,电动轻卡已形成成熟模式,通过优化充电策略和车辆调度,提高了车辆利用率和运输效率。港口集疏运场景则依托氢能重卡集中补能的优势,降低了运营成本。对于中短途干线,换电模式成为折中方案,通过减少充电时间,提高了电动重卡的运营效率。
       2. 数字化绿色协同:应对安全监管与供应链复杂性
       智能化技术在危化品物流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提升运营效率与安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大数据和AI算法优化运输路径,减少空驶率、绕行和拥堵,降低燃料消耗。动态监控危险品状态(如温度、压力),避免因泄漏或事故导致环境污染。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危险品全生命周期追踪,确保合规运输,减少非法处置或泄漏风险。
       此外,智能技术与新能源车辆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安全阈值。例如,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状态和车辆运行数据,企业可提前预警潜在故障,确保运输过程的安全可靠。
       同时通过建立“碳足迹追踪系统”,集成船舶AIS数据与港口作业信息,动态计算每批化学品运输的碳排放,并自动选择最低碳路径,同时符合欧盟CBAM实时监测要求。这种数字化绿色协同策略不仅有助于应对安全监管的挑战,还能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运输效率。此外,利用物联网(IoT)实时监控车辆能耗,优化行驶路线和速度,降低燃料消耗。
       3. 循环物流体系:缓解环保合规与成本压力
       构建包装物回收、共享仓储等循环模式,减少资源浪费,是危化品物流绿色转型的另一重要方向。例如,采用可降解、可循环的包装材料(如生物基复合材料),减少废弃物污染。推广“一次包装、多次使用”的标准化容器设计,如ISO TANK等可重复使用的罐式集装箱。共建标准化IBC吨桶池,通过RFID追踪实现跨企业循环使用,提升单个容器周转次数,降低包装成本和废弃物。以科思创漕泾基地为例:相较于托盘的年度费用,成本降低了约8%;同时,二氧化碳当量(CO2e)的排放量减少了每件7.7公斤,每年总计减少380吨。
       共享托盘作为绿色物流的重要实践,在化工物流领域也逐渐兴起。共享托盘通过循环共用模式,减少了企业一次性托盘采购成本,降低了资源浪费。目前,一些大型危化品物流企业开始与专业共享托盘运营商合作,在特定线路上推行托盘循环共用,提高了物流效率,减少了包装废弃物。
       4. 打造行业平台,推动企业间合作,提高车辆满载率
       由于受到适装介质的限制,危化品车辆在许多情况下不得不空载返回,导致运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长期以来,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挂靠现象严重,安全管理水平亟需提升。受限于政策,危化品道路运输并不适合开展网络货运,这导致危化品物流平台的撮合业务量偏低,难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运输企业的评估和分类,可以形成一个公认的安全、服务质量高的企业群体,进而推动企业间的业务合作,提高车辆回程的满载率,有效避免运力资源的浪费。
       但目前行业整体仍处于技术验证与规模化应用的过渡期,亟需在技术突破、政策协同与商业模式创新中寻找平衡点。
       三、政策与标准:构建转型保障体系
       政策与标准是危化品物流绿色转型的“双轮驱动”,目前,新能源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标准多参照传统柴油车,但电池热失控、氢燃料泄漏等新风险缺乏针对性规范。GB21668标准要求用于运输 GB 6944规定的第 2.2项非易燃无毒气体和第9类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包括危害环境物质的运输货车,可以使用纯电动汽车,但应满足以下要求:
       根据国标的要求为保障安全运营,除了规定的两类危险货物其它大宗的危险品就无法使用电动汽车运输。
       1. 政策引导
       政策在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中扮演了“加速器”角色,希望针对使用新能源车辆的企业给与补贴,并对符合环保标准的危化品运输车辆给予路权优先。
       2.推动认证
       构建完整的绿色认证和溯源体系。绿色物流认证:例如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并开展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碳足迹核算: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体系。
       四、商业模式与运营创新:破解经济性困局
       成本压力是制约绿色转型的核心障碍。以氢燃料电池重卡为例,其全生命周期成本(TCO)较柴油车高出50%以上。即便考虑地方补贴,投资回收期仍需5-8年,远超传统车辆的3-4年。基础设施投入更是沉重负担:一座危化品专用加氢站建设成本约2000万元,且需通过应急管理、环保等多部门联合审批,导致投资回报周期长达10年。破解经济性困局需依赖商业模式创新。如与能源企业合作共建加氢站、共享充电设施等。此外建设中转站时采用太阳能、储能系统等可再生能源,配套泄漏应急处理设施(如防渗漏收集池),提高中转站的环境友好性和安全性。
       推动多式联运,以降低运营成本。如结合铁路、水路等低碳运输方式(如危险品专用铁路罐车、内河船舶),减少公路运输占比。例如,长距离运输优先选择铁路,末端配送采用新能源车辆。铁路运输危化品专列,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如液氯、酸碱类),碳排放仅为公路的1/5。罐式集装箱铁路联运,实现“公铁无缝衔接”,降低公路运输占比。水路运输适用于大宗液体危化品(如石油、液态化学品),碳排放低,可结合港口危化品仓储,优化运输网络。
       五、技术与人才支撑:夯实转型根基
       人才培养是绿色化转型的基础支撑。人才梯队革新,通过公司开设的专业信息化、流程机器人、AI探索等定向培养项目,开发RPA和AI相关的实践应用,向数据准确性要求高和重复性流程无人化迈进。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专业人才,为绿色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结语:
       危化品物流的绿色转型是一场涵盖技术、政策、商业与安全的系统性革命。当前,行业正处于从“试点验证”向“模式复制”转变的关键点。企业需摒弃“技术至上”的单一思维,转而构建“场景适配-经济可行-安全可控”的综合解决方案。唯有在产业链深度协同与生态共建中,强化绿色物流能力及供应链韧性,危化品物流才能突破高碳锁定的桎梏,走向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