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期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提出扩大石油储备规模,启动三期工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储备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储备。而近期国际油价从每桶接近110美元跌到了50美元以下,应该是到了开始囤积石油的时候了。
中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接近60%.还可能进一步提高。低油价时期应当尽量利用国外石油资源,这是石油战略的一环。但中国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油受到了石油储备能力的限制。中国第一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已建成使用,第二期在建,第三期会很快启动,石油储备能力是大大提高了,但还是不足。当前应抓住油价下行的时机,推动石油储备能力建设,扩大石油购买。
一是通过削减国内产能来尽可能增加石油进口。石油限产可能面临技术问题和企业效益问题,但油价低迷时有意识保存自己的地下石油资源,也应是石油战略储备的一部分。长久可靠的能源安全要立足于国内储备,因为只有国内能源的价格和数量才是最终可控的。目前,通过限产国内产能来更多利用国外资源,对国家战略利益和石油企业的商业利益而言应当是一致的。当然,限产会使石油企业面临短期困难,比如资金问题和效益考核,但这些都是政府可以帮助解决的。
二是利用海上油轮储油。2008年.国际油价暴跌时,许多石油进口国都采用此种方法。当时美国经济尽管陷入严重衰退,石油消费大幅减少,但囤积石油迹象明显。至2008年12月,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和石油战略储备同时大幅增加,达到存储能力极限。而且,美国各大石油公司还租用了大约30艘超级油轮,装满原油停泊在墨西哥湾沿岸,据说加上其他油轮,美国漂浮的“油库”储备了超过8000万桶原油。以目前的油价,海上储油无论作为战略还是商业储备,都是可行的。中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运力潜力很大,且目前海上运力相对过剩,行业低迷,通过油轮储备还能消化过剩运力。
三是利用国内现有石油储备能力。据统计,中国的民营石油仓储能力在2亿吨以上,但利用率很低。作为短期措施,国家可以考虑将民营油企的闲置库纳入石油储备。当然,即使纳入国家石油储备,民营石油储备也应当属于商业储备。发达国家对于民营石油储备的门槛不高,这就是常说的藏储于民。当然,商业性储备是以盈利为目的,这决定了民营储备不同于政府战略石油储备,不可能长期不动,只能是政府战略储备的一个有效补充。
四是把目前低油价的机会做成长线机会。危机中,与国外的长期能源合作和谈判将会面临较小阻力,例如“贷款换石油长期合作协议”。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除了“走出去”,“引进来”也是一个双赢模式。“引进来”就是引进产油国来国内投资生产。对于产油国,中国持续的石油需求将提供更大的市场,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过重依赖。而中国则可以获取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引进来”模式不会过度触及能源问题的敏感面,可以避免海外石油资产并购的种种麻烦。同样是石油进口,但“引进来”模式将石油进口与中东产油国的利益绑在一起,因而可以更安全。
五是考虑投资石油期货产品。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应将石油安全同金融安全统一考虑,趁油价低的时候,把一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保值能力较强、现实意义更大的石油实物储备或期货储备。一方面通过资产分散化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把握油价低位的机遇,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做好准备。石油储备所需的设施建设周期最短的也要一年左右,第三期战略储备基地将要启动,等到建成开始入储之时,国际石油价格很有可能已经不再是目前的低水平。因此,可以考虑投资石油期货产品,用目前的相对低价为未来的实物储备买单,进行套期保值运作。以目前较低的价格购进石油后,等到储备设施完工,再进行实物交割。现在建议投资石油期货产品,实现对石油实物储备的短期替代,操作时应当保守,保值是最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