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底以来,随着多套新装置的投产,国内环氧乙烷产能过剩加剧。原来高高在上的明星型盈利产品,如今高台跳水,价格急剧下跌,从11月初的10800元(华东地区市场,吨价,下同)下跌到1月底的7000元,3个月时间价格下跌超过35%。国内生产企业纷纷减产,有企业感叹,环氧乙烷大把赚钱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返。
产能过剩加剧明星产品陨落
2014年以来,石化市场持续低迷,能盈利的产品更是屈指可数,尽管利润下滑,环氧乙烷仍旧是企业盈利的希望。在效益驱使下,国内企业更是加快了环氧乙烷的扩能增产步伐。2014年国内环氧乙烷新增产能约151万吨,截至2014年底,总产能达到了395万吨。
一方面,新装置加快试车投产步伐。2014年11月份以来,国内环氧乙烷市场原有的脆弱平衡被打破,先是吉林众鑫投产一套12万吨/年环氧乙烷新装置。紧接着,南京德纳13万吨/年、山东联弘12万吨/年、扬州奥克20万吨/年等新装置投产。另外,山东玉皇6万吨/年新产能即将开工投产,而该装置在2014年9月份已经具备开工条件;而泰兴金燕化学科技公司在建的二期20万吨环氧乙烷/年也正在加紧试车投产。
另一方面,在环氧乙烷盈利能力较强的刺激下,原有生产企业通过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引进新技术实施扩容改造等方式,不断提高环氧乙烷的产能和产量。2014年,镇海炼化通过改造,新增产能7万吨/年,扬子石化新增产能6万吨/年,上海石化检修改造后新增产能5万吨/年;再加上宁波禾元5万吨/年、德纳13万吨/年、奥克20万吨/年产能,2014年华东地区新增产能达到了56万吨/年,华东地区产能过剩加剧。华北地区也是如此,该地区原来总年产能20万吨,山东两套装置投产后,华北地区产能将增加到38万吨,增幅高达90%,彻底改变了华北地区的供应格局。昔日大量的环氧乙烷从华东地区流入华北,而从去年底开始,不仅原有的环氧乙烷流回华东,由于华北市场容量有限,甚至华北的环氧乙烷开始大举南下,抢夺华东市场。
由于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新投产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推出优惠营销措施,压低市场价格;再加上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原料乙烯也随之下跌,环氧乙烷的价格暴跌也就不难理解。
需求不旺盈利艰难企业过冬各寻良策
在产能大肆扩张的同时,下游需求却增长缓慢,很多企业不得不降成本,压产量,调结构,谋出路。
据了解,除了70%用于生产乙二醇外,目前国内约30%的环氧乙烷进入下游深加工领域,主要用于生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醚/聚乙二醇、乙醇胺、胆碱和医药中间体等。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消费约占环氧乙烷深加工用量的一半。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下游市场开发却非常有限。日本等发达国家环氧乙烷下游产品已达5000多种,而我国仅有300多种。尤其是环氧乙烷在香料、染料、涂料和特种化纤油剂等方面的开发和应用还处于成长期。尽管国内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产品、新材料的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下游深加工行业的高精尖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石化巨头所把持,国内产业举步维艰。
虽然行业产能过剩,大举进军环氧乙烷市场的辽宁奥克公司却稳如泰山,发展稳健。因为,该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环氧乙烷衍生物生产企业之一,主营混凝土减水剂用聚醚单体、太阳能光伏电池用晶硅切削液。辽宁奥克董事长、总裁朱建民表示,该公司力求以创新产品引领与满足市场新需求,比如该公司环氧乙烷下游晶体硅切割液的市场占有率为70%,混凝土减水剂市场占有率为40%。
而一些传统生产企业,依靠环氧乙烷/乙二醇的联产优势,通过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等形式,来增产盈利能力较强的乙二醇,降低环氧乙烷产量。从2014年12月份开始,扬子石化大幅降低了环氧乙烷的产量,相比高峰时,该公司环氧乙烷产量降低约300吨/天,而乙二醇的产量却提高了约300吨/天。同时,扬子石化还持续降低装置的能耗和物耗,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环氧乙烷精制塔系统的持续优化,扬子石化环氧乙烷精制系统蒸汽消耗量降低8吨/时;通过建设膜回收单元,公司每小时回收富含乙烯的尾气约300立方米。通过实施全流程优化和技术攻关,扬子石化吨当量环氧乙烷(EOE)物耗降幅明显,2014年年底同比下降48千克,物耗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尽管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由于产能过剩,国内环氧乙烷竞争加剧,单位产品毛利快速大幅下降,目前业内企业基本处于微利经营状况,环氧乙烷的寒冬已经来临。想要平安过冬,业内专家认为,首先行业要强化自律和协作,暂时“冻结”新增产能;其次,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要加快研发下游新品,拓展产业链,培育和引导新需求,这是消化过剩产能的根本之道。
经过两年建设,目前福建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山片区环氧乙烷(EO)/乙二醇(EG)项目已进入生产准备阶段,计划于今年3月上旬正式投产。该项目是福建联合石化公司脱瓶颈系列项目之一,总投资16亿元,计划年产18万吨环氧乙烷、40万吨乙二醇,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约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