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危化品物流网!www.hcls.org.cn
化工品“新棋局”已开 重点关注产业链利润格局
2016-01-04   【打印【关闭】
    化工品2015年回顾及2016年展望
    “惨烈”背后是利润侵蚀
    2015年,对于大宗商品来讲,怎一个“惨”字了得。黑色、有色叫苦不迭,市场已降到“白菜价”。在大宗商品下跌潮中,化工品也难独善其身。除了PTA还在“硬扛”,聚烯烃“兄弟”和甲醇都经历了近乎“腰斩”的“酷刑”。
    据统计发现,化工品中,PTA价格较年内高点下跌24%,其他三个品种的跌幅都在30%以上。以两个跌幅较大的品种为例,聚丙烯年内高点为9027元/吨,低点为5361元/吨,累计跌幅达41%,且甲醇由年内高点2654元/吨下跌至1590元/吨,累计跌幅为40.1%。
    回顾2015年的走势,业内相关人士认为,化工品基本上是在4月底达到年内高点,5月初进入下跌通道。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烯烃”兄弟与甲醇,它们的“惨烈”体现在行情的变化上。
    PP作为LLDPE的孪生兄弟,在供应宽松的压制下,2015年四季度“挤压利润行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除去自身供应过剩的原因,还有丙烯单体暴跌至3800元/吨导致成本端塌陷,以及粒料与粉料价差较大,粉料利润好,降价空间大,PP粒料价格无法站稳,下游需求拉涨动力微乎其微。”高建明说。
    相较于聚烯烃,甲醇价格下跌明显滞后。可以说,甲醇制烯烃工艺的兴起,把甲醇和烯烃紧密联系在一起。“大部分装置是外购甲醇,一方面增加了甲醇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烯烃供应。甲醇与烯烃有着明显的联带效应,但不管是2014年年底的暴跌,还是2015年7月开始的下挫,甲醇价格下跌都滞后于烯烃。”中原期货分析师才亚丽如是说。
    谈及2015年化工品的普跌,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走势其实是合乎情理的。“煤炭自2012年开始下跌,跌幅超过60% ,原油价格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下跌,跌幅也超过60%。”才亚丽认为,作为源头的煤炭和原油,其价格下跌直接压缩了下游化工品的成本,下游产品跟跌理所当然。不过,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每种化工品的具体表现不同。
    PTA经过2011—2014年连续三年的下跌,生产环节的利润被挤压完毕,2015年跌无可跌,价格围绕成本上下波动。而烯烃的下跌则是2014年下半年原油市场重挫后留下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所致。
    据了解,2015年上半年石脑油路线的烯烃平均利润在2500元/吨,2015年下半年的价格下跌只是烯烃在产能扩张时期去除高利润的表现。目前,烯烃生产的平均盈利在1500元/吨。
    “烯烃价差结构近高远低,而且远月处于高贴水状态,说明在产能扩张时,资金仍在做空烯烃利润。”才亚丽说。
    2015年12月神化榆林60万吨MTO装置投产,2016年中煤蒙大60万吨、江苏盛虹120万吨、常州富德33万吨、贝特尔30万吨、盐湖集团100万吨、中天合创137万吨、久泰能源60万吨烯烃产能也将上马。“产能扩张一般伴随着利润的收缩。在产能扩张的中后期,价格会回落到成本附近。这样看来,远月烯烃价格还有回落空间。”某业内人士认为。
    “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高利润行业有更多的做空机会。例如PP行业,当下油制PP生产利润在500元/吨,已经被压缩了1000元/吨以上,但后期仍有挤压余地。”高建明称。
    扰动棋局的元凶何在?
    “此轮化工品价格下跌并不意外,但是下跌速度超出了市场预期。2015年化工品这盘棋不好走,操作起来有些棘手。”一位专注于化工品的业内资深人士坦言,2015年下半年行情“诡异”的元凶在于市场预期。
    中国股灾导致的全球金融动荡引发了市场对经济危机的担忧,从而触动实体产业所有链节大规模的去库存化。在这样的状态下,商品下跌在所难免。
    正如市场讨论的那样,化工品价格快速下跌源于“做空利润”。据了解,国际油价暴跌使得化工产品,特别是聚烯烃产品利润大幅提高。
    “在商品几乎全军覆没的环境下,聚烯烃产品居然可以用暴利来形容,让商品投资者无法理解,更不能容忍。”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只要某个商品有利润,就会有资金毫不犹豫地去做空,聚烯烃及相关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思想的“牺牲品”。
    其实,对化工品而言,价格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供需和成本。在兴业期货分析师潘增恩看来,化工品价格由供需决定,而非成本,但有时成本会反作用于供需。例如,2015年,PTA进入供给过剩阶段,价格持续下跌,产业链上、中、下游利润大幅收缩,甚至出现亏损。在此情形下,产业自身进入产能淘汰周期,部分老旧产能关停,进而影响均衡价格。
    就成本而言,2015年美原油由62.58美元/桶下跌至34.53美元/桶,跌幅达44.8%。成本塌陷对化工品的影响可想而知。但实际上,当前化工品原料呈分散化趋势。
    “煤制烯烃装置的大规模投产使得原油不再是唯一要考虑的成本因素,PDH装置的运行对聚丙烯也产生了额外的影响;天然气及煤炭价格决定了甲醇成本的高低,而油价的影响相对薄弱;油价仍是决定PTA成本的关键因素。”潘增恩分析说。
    2015年,市场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是“化工品交易,一不小心,全盘皆输”。这并不是夸大事实。就在2015年,小散和产业客户都经历了“破天荒”的洗盘。
    业内人士认为,“惨遭洗盘”与市场对供需判断不当有关。尤其是需求,一旦看错,后果不堪设想。
    “供需指标上,我们需关注新增产能投产进度、原有产能开工情况以及需求的季节性因素。”潘增恩说。
    记者了解到,前一段时间,化工品基本上都是去库存。2015年6月底的期货暴跌导致PTA工厂现金流恶化,为应对危机,以逸盛为首的PTA工厂制定了停车检修计划,并于7月下旬陆续实施。PTA市场经历了4个月的去库存。近期,因供应回升,而需求走弱,形成供需剪刀差,PTA价格再度走弱。
    聚烯烃方面,2015年国庆节之后就处于去库存阶段,但价格并没有走强,主要原因是粉料利润良好,降价空间大,进而拖累粒料。“由于粉料的替代以及下游需求的疲弱,2015年10月以后PP跌幅大于LLDPE,两者价差从1000元/吨扩大到2000元/吨。”才亚丽说。
    至于甲醇价格下跌,主要原因还是需求增长不及预期。“2015年计划投产的甲醇制烯烃装置较多,但受各种原因限制,停车或延迟投产的装置也不少,新型需求增长预期不断落空。与此同时,传统下游需求不济,房地产行业越发不景气,甲醛需求逐步萎缩,二甲醚也因油价暴跌而一蹶不振。”高建明认为,以上因素加上甲醇供应并未下降,其价格走低不无道理。
    环环相扣走好“下盘棋”
    2015年化工品操作步步皆殇。2016年新的棋局,缜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6年需重点关注化工品自身供需格局的变化及产业链利润格局的转变。
    聚烯烃市场,2016年,预计有200万吨PE新装置投产,280万吨PP新装置投产,聚烯烃供给走向过剩。
    “在供强需弱的背景下,聚烯烃产业链去利润将继续进行。按目前的原油及煤炭价格折算,PE生产利润仍显丰厚,后期PE价格将振荡下跌。对PP而言,其整体走势趋同于PE,但当前价格下,PDH装置已严重亏损,且煤头和油头的利润也受到挤压,若装置停产,价格可能出现短暂反弹。”潘增恩称。
    同样,在才亚丽看来,在产能扩张的过程中,烯烃利润会持续被挤压,价格重心也将进一步下移。“丙烯供应已经过剩,国内专产丙烯的MTP装置和PDH装置都处于亏损状态,山东多套小型MTP装置,如寿光鲁清、瑞昌化工、鲁深发的装置长期停车,PDH装置中,万华、卫星、三圆也有短暂停车。2016年,专产丙烯装置的运行对丙烯价格的打压力度减弱。国外聚烯烃的扩产以聚乙烯为主,2016年北美有近200万吨产能投产。”才亚丽认为,未来聚烯烃价格的下移以聚乙烯下跌为主,PE和PP价差将收窄,预计2016年LLDPE价格区间在6000—8500元/吨,PP价格区间在5000—7000元/吨。
    PTA市场,由于产业链去利润较为彻底,且在2015年产业已经进入被动去产能状态,当前约有20%的产能长期处于关闭状态(未包括翔鹭石化当前停产的450万吨装置),产业链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在此格局下,2016年PTA价格走势将由利润主导。具体而言,PX与石脑油的价差及PTA的动态加工费将成为行情走势的重要指标。业内人士普遍预计,2016年PTA将在4000—5500元/吨的区间内振荡运行。
    至于甲醇市场,目前生产厂家利润微薄,但不至于亏本。现在的低价不会刺激关停的天然气装置重启,西北地区甲醇制烯烃装置处于盈利状态,而华东地区的装置处在亏损边缘,市场整体供需属于弱平衡。
    “不过,受烯烃压制,2016年甲醇市场难有精彩表现,价格运行区间预计为1500—2000元/吨。”业内人士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供需,2016年,原油仍是化工品市场的风向标。
    “2016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将带来100万桶/日的需求增量,需求的增长正缓慢消耗掉过剩的供应量,但供大于求格局难改。”东吴期货分析师王广前称,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2016年年中之前,国际油价将低位徘徊,随后在需求旺季以及高成本原油生产企业减产或OPEC减产的提振下,见底反弹,预计WTI原油波动区间在30—5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波动区间在35—60美元/桶。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提醒,在走好“下盘棋”时,部分风险因素需要重点关注。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变动,其会通过需求端的预期影响价格。美元走势也是一个关注重点。2016年美联储加息节奏决定美元走势,整体而言,美元处于升值周期,其对原油形成负面影响。另外,还需关注原有装置检修计划、新增装置实际投产进度与预期进度之间的偏差对供给端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