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突破,物流领域也不例外,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物联网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也被视为物联网技术应用最具产业价值和实用性的行业,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致使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落地较难、标志性的示范项目也难以出现。为此,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约请了行业内的技术企业和物流企业代表,就制约物流领域内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因素发表个人观点。 从行业发展整体情况来看,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有待攻克,否则企业短期内即将面临产品更新换代的投入风险;二是诸如RFID芯片和读写器等主流设备的成本较高,企业应用动力不强;三是行业标准缺失,项目闭环应用问题突出,难以大范围推广;四是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造成企业应用负担过重;五是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仍处于一个初始阶段,各层次的应用需求虽有但是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整体;五是我国社会劳动力成本虽然在增长但是整体偏低,造成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动力不足等等。具体观点和论述要点如下:
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梁彪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表现在三个层次:自动采集、互联互通和数据整合应用。在物流的若干环节或全流程周期内,使用物联网智能设备只是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智能设备的使用仅仅是基础,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应用,比较容易实现;重要的是第二个层次的应用,即实现这些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整合,形成大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据形成应用,这是第三个层次应用,而要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应用,就需要一个大的支撑平台。
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还是以运输、装卸、搬运等简单的体力重复为主,而采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比例过少,即使有应用也基本停留在第一、二个层次上。同时,提供专一化服务的物流企业,因其定位目标为某些特定服务对象,而特定目标整体需求不足,市场体量小,导致效率低下、物流成本较高、客户满意度差、盈利能力低等消极效果,在物流智能设备和物流服务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应用物联网技术成熟的物流旗舰企业,也没有一个能支撑物联网应用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无法达到第三个层次的应用,这是一个难点。
在传统物流占主流的大环境下,尝试应用物联网应用,前期的规模较小、标准不一、成本偏高等必然会成为后续发展应用的阻力,但新技术应用必将促进物流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这是必然的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北京明伦高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惠良
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突破,物流领域也不例外,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物联网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在推广应用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潜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引起重视。
首先是安全隐患问题。与其他信息化技术不同,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整合了RFID技术、传感网络、GPS卫星地位技术、M2M物物数据通信技术而构造一个覆盖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它们能够不间断地实时、动态提供相关领域、行业的数据,一旦中国大型企业、政府机构与国外进行项目合作,就有可能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的泄露,甚至会涉及到国家安全,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如何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提供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作保障,防止信息泄漏、黑客攻击,也是目前物联网应用推广普及的技术难题。
其次,缺乏统一标准和行业协作问题。当前物联网市场存在竖井式(也有叫:烟囱式)与碎片化两个特征。竖井式是指物联网应用系统从终端到应用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其计算、通信、网络能力都只服务于本系统,未能与其它系统共享资源,造成物联网系统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的问题;碎片化是指单个物联网系统比较孤立,且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复制给其他的物联网用户,造成物联网系统的终端规模较小,系统部署成本高的问题。通信与网络发展的历史证明,标准化是有效解决竖井式与碎片化,实现规模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物联网应用在生活各个方面,同一个行业不同应用场景都不一样,不同的行业更不一样,造成了国内物联网竖井式应用,编码标识不统一,方案不兼容,重复开发,分散性经营,无法形成规模,不同行业使用不同的标准,行业间协作难度大,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
此外,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上还存着较大差距,难以形成商业模式。而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缺失、产品成本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影响了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市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专家 李向文
我认为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的障碍和阻力不是技术和成本,而是物流信息标准化和物联网技术物流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还有符合物流市场规律和客户需求的商业模式。
上海海事大学 港口航运物流空间数据分析实验中心主任 刘伟
物联网在物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已初见端倪,但也要清晰认识到物联网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与推广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
(1)技术问题,物流业是一个具有较高个性需求且涉及行业比较庞杂。目前,市场上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大都以国外TI、NXP、HITACHI、INTEL公司为主生产,此频段的标签天线受工艺、标签面积以及基底材料的限制和影响较大,天线和芯片不能很好适配的问题突出。此外,标识物体本身的形状、物理特性以及包装介质都会对标签在使用过程中的识别率产生影响,尤其是金属和液体物品,在运输中通常会产生干扰问题。
(2)成本因素,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尚未形成规模,不具备规模效应,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成本较高。比如,远距离扫描的标签单个成本要1美元左右,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 000美元,还需要进行接收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通信、数据处理平台等综合系统的建设等。物联网的应用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若没有强烈需求,企业很少会主动应用。因此,目前主要集中在行业利润较高或单件物品价值较高的领域,而在实力较低、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中则应用较少。
(3)标准问题,我国物流业本身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难以统一,给物联网各种技术与物流业的融合造成了障碍。比如,条码技术虽然有国家标准,但是推广力度不够,现在基本上每个领域应用时,都有各自的一套体系,从而阻碍了物流网在物流业的推广。目前,物联网的相关技术研发与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全球化的标准化编码体系尚未建立,对物联网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层次与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制约。
(4)行业互通问题,由于物联网关联领域广、涉及部门多、产业间交叉融合,以及标准、商业机密、安全等原因,目前(以RFID为例)不论是交通、出入控制、电子支付,还是公路、铁路等物流领域,都是在行业系统内部和企业内部闭环应用,开环的应用还涉及到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纠葛。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为物联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深圳途鸽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生刚
从深圳途鸽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现在服务物流业的现状,将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和陈述: 区域性的地方保护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卫星导航信息技术(GPS\北斗导航)的跨区域应用,从而也导致一些跨区域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等)不得不选择不同地方性的物联网信息技术企业,这样将导致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无法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呈现和实施管理,从而也无法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统一管理,也难以达到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内部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根本目的;一些物联网的技术没有针对物流行业的问题点有针对性的开发,导致目前大批的物流企业对现代的物联网技术持观望态度。如冷链、汽车油耗、货物防盗、胎压监测等技术以目前的市场水平还是难以达到行业的要求和期望的;物联网设备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让物流业难以承担;如美国先进的PSI胎压监测和自动冲压系统,中国目前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规模都属中小型物流企业,根据交通部统计的结果,中国91.4%的物流企业都属于中小物流企业,而让企业在现阶段理解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是有困难并难以接受的。
上海怡亚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供应链销售经理 宋裕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技术瓶颈明显。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无线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以RFID为例,我国的低频和高频识别技术比较成熟,但超高频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RFID服务提供商大多是国外厂商的代理集成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传感器方面,我国传感器技术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技术薄弱。技术瓶颈的存在也导致了我国大多数物联网技术未能实现规模化效应,也因此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实际使用成本偏高,目前我国RFID电子标签的价格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还难以将其成本附着在较低价值的单体商品上。而且如果采用RFID电子标签,还要搭建RFID系统,目前RFID系统的初期投资较大,所以一般的企业很少会主动应用物联网技术。因此,物联网技术在当前阶段一般率先在商品价值高、行业利润率水平高的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应用。而在劳动力密集、商品价值低、行业利润率低的物流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存在一定的成本问题。
此外,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物流业应用上的阻力还来自于我国物流行业在信息化、数字化上的发展不匹配。物流产业的主体在我国一直处于现代服务业的低端位置,劳动密集程度较高,行业利润与政策而非技术密切相关。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流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物流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商业合同以及绝大多数的单证在物流过程中仍然采用纸张等传统的传输方式,没有实现电子化。在我国的物流行业中常用的各种单证格式和数据代码也不统一,各地、各行业自成体系,使得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兼容性要求很难达到。另外,由政策导致的物流企业对其运营数据的敏感,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联网使用范围的扩大,以及一些公共物联网平台的建设。目前,我国物联网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类似于企业的内部网,不与外界产生联系,对于跨地区、跨国家的大规模应用还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开放性不足,使得物联网要实现“物物相联”的目标还非常遥远。
影响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物流业应用上的另一个重要障碍是标准体系的不完善。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有统一技术标准的支撑。物联网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物流领域自身的行业标准化建设比较滞后,全国各地纷纷自行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在物流业的技术开发应用标准也难以实现全国统一,也限制了物联网技术标准在实践中的完善。
苏州路车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陆军
1、认识障碍。认识上的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购买物联网服务方面的认识不够。物联网服务与电信服务一样,需要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传统的物流组织过程信息化程度非常低,提高信息化程度需要购买物联网服务和进行设施改造,而物流业是微利行业,因此在购买服务方面经常犹豫不决,认为是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二是对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认识不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先行投入,坚持规范运营,才会使其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赢利能力的效果显现出来。但由于长期养成的管理习惯和认识,使得技术应用障碍重重。
2、组织障碍。组织障碍主要体现在现阶段物流行业的企业形态。
央视财经报道,目前,全国有物流企业700多万家,具有运输车辆1600多万辆,均匀到每家企业才具有2台车。这一行入行门槛极低,有的只需安一部电话就能够开张,转包、挂靠现象比比皆是,最有效的竞争手腕就是价钱,即便有时赔本也只能坚持。中国前十位的物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而美国前10位的物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为34%。在日本,物流曾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大型支柱产业,五大物流巨头占有整个市场将近90%。中国物流企业这种小、散、弱的形态使得物联网技术在行业的广泛应用遇到了组织上的障碍,小企业基本不上,大企业份额很少。
3、技术阻力。技术阻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卡车车联网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基石,传感网络的建设是保证车联网能够有效运行的技术基础。在乘用车领域,传感器分布于车内,传感网络基本通过汽车CAN总线进行信息传输,而在货运车领域,由于传感器分布少,而且缺乏行业标准的近程有线或无线通信手段,因此存在卡车车联网建设落后的技术阻力导致车内信息无法有效采集;二是低成本高可靠性传感器技术,卡车在设计中,缺少在车头、车身、挂车等地方的传感器的设计,目前的解决方法基本依靠后装改造,而货运车辆较乘用车使用环境极为恶劣,这就对后装传感器提出了更高可靠性的要求,而物流企业微利经营的现状,也对后装传感器提出了更低成本的要求,而这种低成本、高可靠性的传感器少之又少。
4、投入阻力。投入阻力表现在物流企业对物联网基础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上。
如前所述,物流行业门槛低,挂靠、转包超过90%,竞争的唯一手段就是价格,而不是技术和服务,所以让物流企业自掏腰包进行物联网基础建设或购买服务而提高服务水平,在现阶段非常难以进行。
中远网络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移动计算机及物联网应用咨询顾问 王金哲
我认为,我国物流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主要在业务发展理念以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推广层面上,单就物流企业自发行为很难有快速的发展。具体讲有以下几点:物流行业无序和不正当竞争,阻碍了物流行业业务的发展进程,物流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了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的试点实施和在较长期的实践中综合效益的体现。以中远物流为例,作为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很多的物流资源和创新技术和观念,但是在物流业务竞争层面,往往是落得个栽树者的境遇。我们都知道,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是中远物流提出来的,并且成功的得到了实际项目的实施,但就是在中远物流希望通过行业推广来实现长期效益的时刻,众多的李鬼就出现了,这种恶性竞争的案例比比皆是,尤其是干线运输市场,规范型企业与个体户的竞争对行业发展是不利的,规范市场,让竞争者坚守职业操守是当前重要的工作之一。否则物联网技术应用作为物流信息化很重要的一环就没有办法去实施和推广,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经济发展的内涵提供原动力。
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生存压力,阻碍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综合效益的体现,不能给物流企业带来观念上的转变。没有收益就没有投入,恶性循环一直是物流行业的老大难问题。迫于成本的压力,老板们更要勒紧裤腰带了,逼迫他们降低新技术的投入。必经活着是最大的挑战。这也是我们的社会通病。
物流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高,业务配套的观念阻碍了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落地。曾几何时,一个传真机和一个营业执照就是船代公司的信息化了。如果没有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理念上的颠覆。物流行业对信息化更是漠视。关键在于理念上,就像联邦快递的总裁说过的,我们不是搞物流的,而是搞信息传递的。可见信息化对物流的影响,但是中国物流企业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让物流企业管理者能够尝到甜头。这就需要政府、研究机构、领导企业的参与和配合。
政府及研究机构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政策倾斜,试点和收益方面的研究及评估投入力量不够,使得物联网技术应用成熟度不够快速。信息化的重要指标就是证据。如何用更为客观的数据来评估成本和收益,为行业提供指导性的依据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快成熟步伐的重要一环。
具有行业示范的物流产业链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建设、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不成熟,也在一定成熟上延缓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步伐。我们都知道,物流是链条不是点,要降低社会整体的物流成本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几个企业能够扭转的,更重要的是在物流产业链条上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降低物流成本才是正道。
深圳市睿海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尹武
在物联网已经从单纯的技术上升为一种经济形态——物联网经济、物联网产业,更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物流业如何正确认识物联网,如何借助物联网推动自身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物联网不但成为各行业热议的话题,更被国家列入“中国五大必争产业制高点”之一,以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物流是物联网较早落地的行业之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产业的应用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物联网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对物品生产、配送、仓储、销售等环节的监控水平,改变了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对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有数据显示,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则可以在货物运输、仓储方面节能降耗1000亿元以上,可以增加1300亿元左右的社会效益。所以,加强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对加强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实现节能降耗、降低物流成本有着重大的意义;加之受使用成本等因素限制,物联网应用短期还难以在生活领域广泛推广,所以,在追求效率及成本控制的物流行业率先落地,便有了一定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步伐的加快,对铁路信息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铁路通信信息网络也正朝着数据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基本满足了物联网在铁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已初见端倪,但也要清晰认识到物联网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与推广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
技术问题,物流业是一个个性需求最多且最复杂的行业。目前,市场上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大都以国外TI、NXP、HITACHI、INTEL公司为主生产,此频段的标签天线受工艺、标签面积以及基底材料的限制和影响较大,天线和芯片不能很好适配的问题突出。此外,标识物体本身的形状、物理特性以及包装介质都会对标签在使用过程中的识别率产生影响,尤其是金属和液体物品,在运输中通常会产生干扰问题。
成本因素,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尚未形成规模,不具备规模效应,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成本较高。比如,远距离扫描的标签单个成本要1美元左右,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还需要进行接收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通信、数据处理平台等综合系统的建设等。物联网的应用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若没有强烈需求,企业很少会主动应用。因此,目前主要集中在行业利润较高或单件物品价值较高的领域,而在实力较低、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中则应用较少。
标准问题,我国物流业本身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难以统一,给物联网各种技术与物流业的融合造成了障碍。比如,条码技术虽然有国家标准,但是推广力度不够,现在基本上每个领域应用时,都有各自的一套体系,从而阻碍了物流网在物流业的推广。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提出较高要求。面对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准确预测客户需求等问题是企业经常遇到的,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各个物流供应链的参与者可以按照预定的权限和流程各行其事,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信息流无缝链接,既可分工协作,又相对独立。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机场物流院副院长 李刚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物联网还是现代信息技术,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市场管理粗放、对产品的质量和物流监管过程要求太低。其次是国家和行业不重视不作为,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一些很好的技术和产品难以推广应用。在民航货物运输运输中也是如此,例如:
1 在航空物流运输过程中,货运集装箱/板为各个航空公司所有,大量航空集装器作为货物载体随飞机在全世界各地的货运站周转,因此航空集装器的保管和使用,以及箱板上所承载的货物信息都需要有数据记录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是在每个航空集装器上安装RFID,在各个货运站的入出口、操作场所及保管场地安装RFID读取器,并利用互联网通信对所有的航空集装器的物流及作业过程进行实时追踪和记录。但在我国民航业,对于航空集装器的管理还处于初级和粗放的人工管理阶段,航空集装器的丢失、破损情况严重,更谈不上实时跟踪和查询。但要想推广此项技术应用却困难重重,第一是各个航空公司不重视,认为没必要搞信息化,现在的粗放管理方式也能凑合用;第二是我国民航管理部门没要求,民航管理部门及各大航空公司也没有制定对于航空集装器的RFID统一编码规定和标准。这样就使得在我国很多物流行业都普遍使用的货物条码和RFID技术在本应要求很高的航空货运行业却反而很少应用。
2 民航飞机维修所需要的飞机零部件等航材价格昂贵,对于其储存、保管条件和使用期限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个重要的航材零部件,都应该有客观完整准确的数据记录。应该在航材入、出库和存储保管环节,设置RFID或条码,以及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对航材数据进行准确跟踪和记录。但在我国民航各大航空公司,具有完整信息采集与记录的航材库并不多,多数还停留在人工作业管理阶段。原因也大致同上。